诗语的锻造与艺术的求真
作者 张德明
发表于 2025年9月

对于“00后”诗人群体,我还是比较熟悉的。由华裔瑞士籍诗人洪瑜沁老师创办并组织的零零国际诗歌奖于2018年启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作为这七届的终审评委,我得以跟踪阅读了许许多多“00后”诗人的优秀诗作,他们知识储备的丰厚、阅读面的广博以及语言能力的高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北京文学》不吝版面,持续而集中地推发“00后”诗人的诗歌作品,这是对年轻一代诗人的极大奖掖和无私厚爱,必将会促进这个年轻的诗人群体的飞速成长,也将在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00后”诗人的艺术感觉是敏锐而发达的,这不仅源于他们长期以来的知识积累和广泛阅读,还源于他们早熟的生命意识和超乎常人的精神自觉。对于这群诗人,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很多层面去审视、去读解。我今天则选择他们的诗歌语言为聚焦点,通过对其语言的凝视和剖解,揭开其诗歌文本内部所潜藏的艺术质素和美学能量。诗评家吕进曾说过:“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确乎,评判一位诗人是否具有突出的艺术感知力和生命感悟力,对其诗歌语言的细致烛照无疑是一个重要而便捷的观照路径。在“00后”诗人的诗语锻造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突出的一点,即表意的精准与灵动。诗歌对世界的表述,讲究的是“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是以最经济简约的文字表达最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张雨晨的《赶海人的花园》里,开首三行即让人过目难忘——“赶海人从掉漆抽屉里拿出日记本/无数远离陆地的时光在此停滞/潦草的字迹,早已刻入咸味”,赶海人充满沧桑和颠沛的生命形态在这里可见一斑。林梓桥《牌坊街:古城》以这样的诗行收尾——“吵闹的街边,三个朝代的声音/拥挤成一场潮剧,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相似的石门,像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啼哭,让漫长的牌坊街/成为另一条奔涌的韩江”,将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具特色和味道的潮州古城精彩地描画出来。张瑞洪《樱桃园》在首尾回应中展示成长的痕迹和生命的领会。袁丹《深夜暗示一种合适》在收尾处写道,“你在永恒的此刻缝补无限的消逝/直到伸手摸清人间的寂静”,以巧妙的通感传达人生历练与精神生长的信息。

本文刊登于《北京文学》2025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