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作者 李斯颖
发表于 2025年9月
黎族聚居区部分传统服饰展示。

栏目主持人:许晓明,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艺术》主编,研究员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流行于中国海南省的一种纺织技艺,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传统手工艺”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将其价值对应5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优质教育”“性别平等”“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和平、正义和强大的机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纹样等是黎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该技艺主要由女性传承,和性别平等相关;制作材料均源于大自然,非常环保;通过纺染织绣品的销售,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技艺实践需要群体性合作,对增进人和人之间的友好往来,强化社区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南岛旖旎风光中孕育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时光织机的杰作,是黎族先民在岁月经纬间勾勒出的智慧结晶。从原始纤维到华美织物,历经纺锤旋转、靛蓝浸染、木梭飞穿、银针绣梦四大步骤,每一寸布帛都凝结着黎族人与自然对话的经验总结与哲思。它不但是黎族文化中的一张重要名片,更是人类纺织史上的传奇篇章。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锦绣诗篇早有典籍记载,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西周的“吉贝布”、汉代的“广幅布”“贯头衣”、三国的“五彩斑布”、唐代的“盘斑布”、宋代的“白叠布”“黎被”“黎布”“黎筒”等,都是它留在人世间的绝响。元代时,黄道婆崖州学艺传江南,推动了中国江南棉纺织业的腾飞,亦见证了中华民族内部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篇章。元代以后,此技艺名扬四海,制出的黎锦等更是成为国内外竞相追逐的珍品。它于传承中兼收并蓄,汲取汉族等多个民族文化精髓。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保护措施得当,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已从 2009 年不足 1000 人增至 2024 年的 2 万余人,颇令人欣慰。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