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文旅场景深度交融时,研学旅行正在重构教育与旅游的边界。这股热潮不仅让家长们争相为孩子预订研学名额,更让文旅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从景区里穿校服的研学团队到博物馆中动手体验的青少年,研学已从教育“新名词”变为文旅市场“关键词”。站在文旅行业的视角,看懂这股热潮的来龙去脉、把握其发展逻辑、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是当下亟待思考的命题。
研学热为何席卷文旅市场?
教育与旅游的双向奔赴。墙”正被素质教育浪潮打破。家长不再满足于孩子只在课本里认识长城,学校将“实践出真知”写入教学计划,研学旅行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最佳纽带。文旅行业恰好接住这波需求——沉睡的历史古迹、壮阔的自然奇观、前沿的科技展馆,摇身一变成为“移动的课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医生”体验课,让学生沉浸式参与文物修复模拟;桂林阳朔的“漓江生态课堂”,将喀斯特地貌知识融入竹筏漂流,让课本名词成为实景。教育需求与文旅资源的碰撞,催生了万亿级新蓝海。
资源禀赋撑起广阔天地。处风景都藏着独特研学密码。在长白山原始森林,学生随护林员认树种、测树龄,读懂生态平衡;在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间,通过榫卯结构拼装体验,理解古人的建筑智慧;在贵州 FAST 天眼基地,操作模拟射电望远镜,感受宇宙探索魅力。从世界遗产到乡村古镇,从科研院所到工业厂区,文旅资源的多样性为研学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无穷灵感。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全国已有超 3000家景区、博物馆、科技馆被认定为各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些“家底”正是研学热持续升温的底气。
消费升级下的市场选择。配收入提升,教育消费的优先级不断攀升。携程数据显示,2024 年暑期,亲子研学产品的人均消费较 2019 年增长67%,超过传统观光游的增幅。家长们愿意为高质量研学产品买单——北京汉翔书法教育机构推出的“敦煌壁画研学营”虽价格高达每人8000元,仍在上线3天内售罄。这种消费选择,是家长对“有意义的旅行”的追求,而其恰好满足了这种“一举两得”的需求,成为家庭旅游的新刚需。
当“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文旅场景深度交融时,研学旅行正在重构教育与旅游的边界。

当前研学市场的真实图景
规模扩张背后的冰火两重天。研学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达 1791 亿元,同比增长21.9% ,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2132 亿元,增速超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