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正当时,研学火热中。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局限,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追捧。研学旅行如何产生?它有何独特的价值,又该如何完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有助于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使其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研学旅行的起源
在我国,研学旅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着众弟子们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的游学足迹遍及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将“学”与“行”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为后世树立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榜样,也开启了中国古代游学之风。
汉唐时期壮游旅行学习之风兴起,众多士子走出书斋,进行郊游、远行、边塞之旅等,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生游历四方,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宋代理学家朱熹极力主张“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随着书院文化盛行,士人旅行制度化,游学热情持续高涨,社会逐渐形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气。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花了 30 年时间,考察了如今的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他探幽寻秘,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撰成 60 余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在欧美国家, 研学旅行的方式有“Experiential Education”(体验式教育)、“Outdoor Education”( 户外教育)、“Field Trip”(实地考察旅行)、“Study Tourism”、“Learning Travel”(教育旅游)等。
其中,研学旅行理念倡导者中影响力较大的当数17世纪英国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家、被誉为“自由主义之父”和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约翰·洛克以及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洛克的自然教育思想以“顺应天性、理性引导、实用为本”为核心,倡导“教育应贴合人的自然成长”,主张通过游戏、实地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学习。
杜威则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经验为核心、生活为基础”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其思想核心可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
20 世纪30年代,师从约翰·杜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并组织新安旅行团,通过实践考察社会与工业文明,首次将旅行和明确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为中国现代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