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孟晓苏:提信心,促楼市止跌回稳
作者 王红茹
发表于 2025年9月

9月5日,随着深圳发布新一轮楼市政策,京沪深三大一线城市已全部放宽限购。应如何看待三大城市相继松绑限购?此轮政策调整能否推动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止跌回稳”?真正实现楼市企稳又靠哪些关键因素?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

京沪深松绑楼市是一个积极信号

《中国经济周刊》:8月份以来,京沪深相继放宽楼市限购政策,您如何看待此次调控?

孟晓苏:京沪深同步松绑限购,进一步向市场传递了利好信号,有利于提振楼市信心,实现“稳楼市稳预期”的目标。

事实上,“稳楼市稳预期”已提出多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去年10月住建部推动“四个取消”(即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如今北京、上海、深圳相继放宽限购政策,延续了限购框架下的松绑思路,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中国经济周刊》:京沪深放松限购政策能否有效激活本地购房需求?

孟晓苏:政策能否奏效,取决于购房者能否真正回归购房市场,也就是购房者对楼市的信心能否恢复。

前几年,居民存款每年增长十五六万亿元,今年7月份以来,因为股市出现回暖信号,居民存款开始流向股市。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股市能够率先企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稳住楼市股市”。相比之下,现在稳住楼市的任务似乎更有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该如何理解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间的关系?

孟晓苏:未来,我们应当真正落实中央所提出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双轨制,让“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在这一体系下,商品房市场应更多由市场机制调节。而保障房需要承担起满足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的功能,让他们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获得住房。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中国经济周刊》:北京楼市新政出台后,8月北京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双升,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有效提振楼市信心?

孟晓苏:当前北京楼市成交量回升,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