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首钢园区正式开幕。炼钢炉、冷却塔这些昔日钢铁工业的标志,如今变身成为展览区与发布厅,展现出服贸会不仅是促进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成为探索“会展+商业+文旅”等服务融合新模式的重要载体。
自2012年首届举办以来,服贸会已走过13个年头,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再度取得佳绩,服务进出口总额达38872.6亿元,同比增长8.0%,显示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
2025年服贸会究竟有哪些亮点?未来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如何?本刊记者走进服贸会现场,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4个维度,带您一览我国服务贸易的新成果与新动向。
中国数字贸易规模稳步增长
位于3号馆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ICT展),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专题展之一。
在现场,记者看到各大参展商聚焦电信服务、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智联网等前沿领域,集中展示多项创新成果,以新技术与新体验助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中国既是数字经济大国,也是对外贸易大国,这一双重优势为发展数字贸易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子文告诉本刊记者,中国发展数字贸易的突出优势之一,便是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具有先行优势。“特别是在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科技、视听娱乐等领域,中国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企业。同时,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加速构建完善。”
何为数字贸易?数字贸易是指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据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带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优化,并且加快重构全球贸易模式、结构和规则。
“中国贸易的潜力股是服务贸易,而服务贸易的潜力主要来自数字服务贸易。这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贸易形态。”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中国WTO研究院教授周念利告诉本刊记者,数字贸易包括数字货物贸易、数字技术贸易、数字服务贸易和跨境数据流动贸易4个部分,其中我国的数字货物贸易发展最为领先。
周念利认为,数字货物贸易是我国数字贸易的一大比较优势。此外,数字化在金融、医疗以及在线教育等领域的赋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数字订购货物贸易不论是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背后依托的是强大的‘中国制造’。”周念利说。
数字贸易已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全新引擎。为进一步推动数字贸易制度型开放,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意见》提出,到2029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稳中有增,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我国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布局将进一步完善,适应数字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数字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全面加强。
到2035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有序、安全、高效的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全面建立,制度型开放水平全面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