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原生:从“概念图景”到“现实生产力”
作者 魏凯 孙鑫 李静雯
发表于 2025年9月

智能原生,是技术浪潮下的新热词,它代表着一场以智能技术重构生产逻辑的深刻范式革命,其影响将穿透产业生态结构、组织运行形态,乃至经济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当前我国在智能原生赛道上与全球同步起跑,但也面临着从技术概念走向产业实践的现实挑战,在平衡预期与价值、模型与工程、数据与应用、生态与安全等方面存在挑战,需要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协同破局,推动智能原生真正从“概念图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智能原生:

不仅是新名词,更是范式转移

智能原生的提出,不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商业标签,而是回应当下大模型走入实际行业场景、深度嵌入经济社会运行逻辑的重大命题。

要理解智能原生的革命性,首先必须将其与传统的“AI+”模式明确区分。如果说“AI+”是在现有系统上“打补丁”或“外挂”AI功能,那么智能原生则意味着以AI为系统设计的底层逻辑与能力中枢,驱动从技术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角色到价值创造方式的全方位重塑。

这也意味着,智能原生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跃迁,更是认知范式的改变——从“使用AI”走向“由AI构建”。这种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智能原生。智能不再是“外挂”的功能,而是系统的中央处理器。整个应用的逻辑、流程和交互都围绕这个智能核心来构建和展开。它强调 “智能驱动程序”,而不是程序调用智能。未来的智能可能不只来源于单一的大模型,可能是多个大模型、小模型、知识图谱等多种技术的混合体。

二是交互原生。彻底革新了人机交互模式,从点击指令到对话完成任务,也就是从基于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指令式交互,转向基于自然语言和意图理解的对话式和任务式交互。

三是进化原生。智能原生应用往往拥有自主感知、决策与进化能力。它在与用户、环境的交互中不断吸收新数据、新知识,并通过自动化的反馈闭环来优化自身的模型和策略,从而实现能力的持续进化。随着用户的使用越多,上下文能力越强,越“懂”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原生并非一个非黑即白、一蹴而就的状态,而是一个光谱概念,其原生程度有高有低。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能展品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能展品

从简单的原生功能(如文档软件的“一键总结”),到独立的原生应用(如AI代码助手),再到完全基于AI重构业务的原生企业(如涌现出的“一人企业”),乃至全新的原生硬件(如AI 眼镜),我们正处在一个原生形态不断涌现和演化的动态阶段。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