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被疯抢的“Labubu”或是机器人
工厂内,机器人忙着搬运物料箱;舞台上,机器人与明星碰杯,为品牌“站台”;手机里,机器人的购买链接已经就绪,只等你下单付款……
今年8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要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智能原生产品与服务也正从底层架构重构研发、生产、经营模式以及产品与服务体系。比如,智能原生产业的代表——机器人,不仅能跳舞打拳,还开始“进厂打工”“四处走穴”。
“开始打工”
在四川绵阳一个属于富临精工的工厂内,一群机器人正在搬运物料箱。当物料箱到达卸货区后,机器人对叠放在一起的物料箱进行识别分拣、导航避障搬运、精准放置。3个小时,机器人共计搬运了800余个周转箱。

上述场景源自智元机器人与富临精工达成的一项“机器人进厂打工”项目合作,标的为数千万元。在业内看来,数千万的标的并不算太高,但这笔订单背后的意义却很不一般,这说明机器人正走进真实的生产线,初步具备创造实际生产力的潜质。
事实上,机器人走进工厂,看似只是简单的搬运,背后却是复杂的工程难题。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