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克:在微小生命里寻找宇宙答案
“只要学会向果蝇提问,它就会给你很好的答案。”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常对他的学生说的一句话。当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顺利发射,我国首次成功将果蝇送上空间站的那一刻,这位85岁的老院士激动不已,因为这凝结了他和学生两代人、数十年的心血与努力。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郭老师总是说,科学研究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铺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佐仁说道。
1965年,郭爱克本科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随后回国投身科研事业。1979年,他又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已经在德国科研领域小有成绩的郭爱克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科研条件选择归国。许多人问他为何选择“从零开始”,他的回答朴素却铿锵:“我的根在中国,这里的问题需要中国人自己解决。”
1999年,郭爱克院士从北京来到上海,加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自此,郭爱克便长期致力于神经科学前沿探索,在学习记忆、注意抉择,以及神经计算与控制等脑认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引领了在“基因-脑-行为”框架下系统解析智力本质的研究,推动了空间亚磁环境影响脑认知功能的探索,促进了我国神经行为学、集群仿生学和微观神经联结组等多项智能交叉领域的布局与建设。
郭爱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科学“偶像”是钱学森,他也时常引用钱老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对我来说是最高的奖赏。”
向果蝇提问
1993年,郭爱克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果蝇为模式生物的学习与记忆实验室。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