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皇后”山竹
作者 王蕾
发表于 2025年9月

紫红色的果壳上有着粗粝的肌理,看起来相当平凡质朴,却将热带的阳光与雨露一点点吸收,收拢成瓣瓣柔嫩饱满的雪白果肉。

咬一口,清润的汁水瞬间在舌尖绽开,化成纯粹澄澈的蜜意,没有涩感和纤维感,顺着喉头晃晃悠悠,一路甜到心底,而舌尖还留有淡淡香气,回味无穷。

丑萌丑萌的外壳下,原来裹着这样一颗柔软甜美的心。

染色体翻倍的快乐

山竹是个“外来客”。

中国第一次出现山竹的记载,是在明朝。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有一位名叫马欢的翻译,参加了其中三次航行,先后去过20多个亚非国家与地区。后来,马欢写了一本名为《瀛涯胜览》的游记,其中提到,爪哇有种水果叫“莽吉柿”:“如石榴样,皮内如橘囊样,有白肉四块,味甜酸,甚可食。”

马欢见到的“莽吉柿”,就是现在所说的山竹。这个由当地语言音译而来的名字,直到今天,仍被当作山竹的中文正式名,写在《中国植物志》里。而流传最广的“山竹”之名,有人认为是东南亚华人叫出来的,因为山竹生长在山地,枝条又有明显分节,神似竹子。

在东南亚,山竹早就是当地人的栽培果树,经受了长期的驯化选育。根据基因梳理,与今天的栽培山竹关系最密切的,是一种野生的“马来山竹”,这种植物的染色体数大多为48,而今天许多栽培山竹的染色体数都是96,恰好翻了一倍。这种染色体数量的成倍变化,通常是“多倍化”的结果,可能来自人为选育,但也有小概率是近亲自然杂交而成。通常,植物在染色体多倍化后,植株体型和花、果尺寸都会放大一圈。马来山竹的果实只有乒乓球大,而现在我们吃到的栽培山竹,果实和鸡蛋、网球差不多,吃起来就过瘾多了。

所有的山竹都是“女孩”

山竹虽然大名带“柿”,但实际来自藤黄科藤黄属,跟我们熟悉的柿子没啥关系。

藤黄这个名字,雅擅丹青的读者一定不会陌生,它是国画中常用的黄色颜料,来自藤黄属植物分泌的树脂。我们买山竹的时候,偶尔会发现果实表面擦伤的地方有黄色黏液渗出,沾在衣服上很难洗掉,这就是藤黄。

当然,人们种植山竹并不是为了收获颜料。藤黄属的植物能结出具有硬壳的浆果,有几种相当美味,山竹就是其中之一。

山竹素有“水果皇后”的美名。它的滋味的确相当出众——根据化学分析,山竹果肉中所含的芳香物质,使它兼具桃子、草莓、菠萝、荔枝、苹果等多种水果的风味,而且酸甜比例恰到好处,吃多了也不容易腻味。“皇后”的身份则是相对“水果之王”榴梿而设定的,在山竹最大的产地泰国,人们把它跟榴梿凑成“夫妻果”。

实际上,山竹还真可以算是“女性”,但同时,它又恰恰是最不需要“丈夫”的“女性”——商业栽培的山竹,几乎全是雌树,只靠雌花便可结出果实。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