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能不能有学问地吃“贝”
作者 尉鹏
发表于 2025年9月

海鲜档口常常热闹非凡,水产贝类琳琅满目,蛤蜊、蚶子、蚬子什么的不只消费者认不清,若问来自全国各地的摊主,还很可能给你不同的答案。在分类学上,我们吃的贝类都来源于软体动物门下的腹足纲和双壳纲两大类群的物种:前者单个壳,后者两扇壳。单壳贝常被称为“螺”,双壳贝却没有一个统一的俗称。

双壳纲下万余物种,经过人类多年筛选,如今常登餐桌的,也就二三十种。根据特征,可以将它们清晰地分成几大类。

市场上最常见的双壳贝,就是以花蛤、文蛤为首的各种“蛤”了。它们大多呈卵圆形或近三角形,瓶盖大小,壳面光滑。它们被养在清水里,走过路过,就能看到壳里探出长长的“水管”,不时滋水——它们原本都在近海的泥沙下生活,凭借“斧足”潜行泥中,吃饭就靠两根管子,一吸水,一吐水,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或许因为“能闭合”是双壳纲的基本特征,科学家命名时,相当钟爱“蛤”这个字。双壳纲各大分支内,几乎都有叫“某某蛤”的物种。而水产市场上的各种“蛤”,多半属于帘蛤目下的帘蛤科与蛤蜊科。“蛤蜊”的标准读音是“gélí”,不过北方口语中,这个词会被读成“gǎla”,是“市场蛤类”的泛称。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