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给老外吃了顿细糠
作者 张晶
发表于 2025年9月

在刚刚过去的崇礼168赛场上,户外探险OUTDOOR做了一个小视频,大意是采访跑者们穿得最久的越野跑装备,除了我们的国货之光凯乐石,跑友们的装备无不被一众国际大牌所占据。就这样,评论区还被质疑:这不是广吧?

这场面也成为中国越野跑鞋市场的残酷隐喻:国际品牌仍占据高端赛事的穿着率,本土产品却多徘徊于中低端市场。受限于技术壁垒与品牌文化传承,大部分国产品牌只能被迫以“性价比”换取生存空间。

而就在2025年5月,GOMU超马世锦赛在法国南部举办,此项赛事为期6天6夜,选手们需要在一条约1.1公里长的环形赛道上持续奔跑,自行安排配速、休息和营养补给策略,最终完成公里数最多者获得冠军。

美国超马运动员MeganEckert以970.6公里的成绩,将女子六日赛世界纪录向前猛推近70公里。她脚下沥青铺装的赛道,在过去六天中累计被丈量了858圈。

高温蒸腾、暴雨突袭、足弓反复撞击地面数百万次……

当镜头拉近,与其他跑者“血迹斑斑”的袜子和损耗严重的跑鞋不同的是,她脚下那双陪伴她穿越970公里征途的跑鞋,中底结构依然完整,鞋面仅留下风沙刮擦的浅痕。

鞋舌处低调的英文单词突然成为全球超马论坛的焦点——MounttoCoast。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竟是一个来自中国团队的跑鞋品牌。

越野超马“苦行僧”的装备革命

当耐克以碳板科技角逐马拉松赛场,Hoka凭借厚底缓震收割大众市场,On昂跑借极简设计收割都市跑者时,一群跑者正以血肉之躯对抗另一种极限——越野超级马拉松。

这项持续数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苦行僧运动”,要求跑者在昼夜奔袭中承受脚骨变形、水疱溃烂、肌腱剧痛等折磨,而他们的装备困境却长期处于商业世界的盲区。

在缺乏专业装备的年代,超马跑者的解决方案充满悲壮色彩:

中国超马领军人物耿鲁聪——他曾创下中国选手国外赛事最长奔跑纪录43天2700公里。耿鲁聪在比赛中途,剪开鞋面以释放肿胀的双脚,裸露的脚趾撞上岩石导致血肿,他咬牙完赛,这一幕被镜头记录并在跑圈疯传,成为行业痛点的残酷见证。

亦有不少长距离越野跑运动员透露:“长距离赛需准备十几双不同尺码的跑鞋。脚掌肿胀迫使鞋码递增,但换鞋间隙的肌肉冷却会直接引发退赛风险。”

短距离竞速鞋追求极致轻量化却牺牲耐用性,徒步鞋强调支撑却沦为“脚部枷锁”。

越野超马跑者的集体困境在于:长距离奔跑中脚部肿胀3~5毫米的生理变化、中底材料衰减导致无法提供有效的包裹与支撑、若剪开鞋面使用亦会有脚趾暴露撞击受伤等风险。

一半以上的跑者都曾遭遇过脚趾暴露受伤或水疱感染的困扰,不少跑者表示:“最怕的不是肌肉疲劳,是凌晨3点发现鞋子再也撑不到终点。”

耐用性、强支撑、包裹性与轻量化不可兼得。

尽管越野超马运动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放眼全球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属于比较小众的赛事,其商业潜力亦被各大品牌冷落,以至于专为这些纯粹跑者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北美越野超马人群虽仅有50~100万(占人口0.15%~0.3%),但却是全球最成熟的超级越野马拉松市场,年赛事超过300场。他们的极端需求直击行业终极命题——如何让一双鞋扛过1000公里?

当行业巨头为42公里内优化足底碳板技术时,一批拥有几十年鞋履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曾效力过Nike、Brooks和NewBalance的专业人士一拍即合,他们选择潜入千公里级无人区,解锁跑鞋科技的未来密码。

将赛车悬架材料装进跑鞋

2022年,前Nike化学工程师钟俊鹏联合前Nike代工厂副厂长梁志生、前Brooks工程师张翔创立MounttoCoast,品牌名称“越山赴海”暗含长距离奔跑的意象,此刻化作一场材料科学与人体工学的跨界起义。

本文刊登于《户外探险》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