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无问奔跑作答
作者 玄天
发表于 2025年9月

9月,越野跑最好的季节,编辑部原本计划做一期“越野跑专刊”。正当我们为如何呈现内容而讨论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休闲包事件”——打乱了所有设想。央视某档节目里,一位地方登协专家指着画面中的越野背包断言:“这是休闲包,连背负系统都没有。”一句话,舆论哗然。

这让我们重新思考要以什么视角来呈现越野跑,于是我们把选题思路推倒重来,把“如何呈现越野跑”改成“如何理解越野跑”。历史、文化、风格、品牌、赛事、人物、装备、科普……我们从尽可能多的维度切入,试图拆解这项运动。

理解的第一步,是回到原点。在历史篇章里,你会发现越野跑并非现代人逃离城市的出口,而是一种返场:人类最早的耐力狩猎就发生在荆棘与砾石之间;奔跑最初是为了生存,后来成为竞技,如今又逐渐回归为一种精神练习。黑白照片里卷着短裤的先驱,和今天身着轻量装备、佩戴卫星手表的我们,其实共享同一种冲动——正如基利安·霍尔内特在《跑出巅峰》里写的那样:“就是在大自然里,跟着土地的脉络纹理奔跑。”

越野跑的发展,是一部在不同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的故事集。本期《解析欧美亚越野跑的文化基因》一文中写道:“如果说欧洲越野跑是‘竞技精神的传承’,北美更像‘自由意志的狂欢’,那么国内的越野跑则是在赛事中被塑造出来的第三种模样。”

文化落地生根,最鲜活的载体是赛事。中国山川各异,赛事便如野草般疯长,在试错中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我们列了一份“十最”榜单:不标榜权威,只为速写蓬勃,呈现多元。

然而赛事只是镜子。镜子之外,还有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假如没有越野赛,你还会越野跑吗?当补给、医疗、路线标识、赛事组委会统统缺席,你是否仍愿意、仍敢迈进山野?你是否具备规划、判断、准备并独立完成一次真正属于自己的越野旅程的能力?这不再是竞技游戏,而是一场关于独立、判断与尊重自然的修行。本期也为自主跑山爱好者准备了从入门到进阶的线路推荐。

当越野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便融入跑者的灵魂。本期的人物故事不再对准领奖台,而是转向台下真实的生活:有人从逆境中成长,有人把“可能性”写得比任何纪录都大;有人把家搬进山野,也有人把山野带入潮流。越野跑最动人的地方,恰是它对“成功”的重新定义——不是更快,而是更深;不是战胜山野,而是借山野战胜自我。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次下山后,在停车场遇见一位陌生跑者。他指着夜色中模糊的群山说:“白天它们像一道难题,晚上更像一份答案。”愿本期杂志成为那座山的夜色——无论你是山下的旁观者,还是山上的奔跑者,山野始终在那里,不提问,也不作答,只留下一条纵横起伏的轨迹,等你亲自去跑。跑过它,你或许就能亲手缝合“休闲包”与越野跑背包之间的那条认知裂缝。

本文刊登于《户外探险》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