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育率持续走低,东亚国家的生育率下降尤为显著,总和生育率已跌至“最低生育率(≤1.3)”范畴。2022年,韩国总和生育率降至0.78,创全球最低纪录;日本长期徘徊在1.3以下。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2。对此现象,传统解释多聚焦于经济因素:工资增长停滞、房价高企、教育和医疗成本攀升等。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提出突破性观点:生育率下行的核心驱动力是性别分工能否与经济转型同步调整。研究发现,在生育率较高的北欧国家,女性家务劳动时间仅比男性多0.8~0.9小时;而生育率极低的韩国、意大利等国,这一差距高达2.8~3.1小时。生育本质上是两性共同决策的结果:当家庭责任分配平等时,女性更可能实现生育意愿;反之,若家务和育儿责任主要由女性承担,即便男性希望多生育后代,女性的实际生育行为仍会受限。这意味着,提升生育率需要重塑性别角色认知,增进男性在家庭事务中的参与度。
同时,众多科学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当男性积极参与子女养育时,不仅能显著提升生育率,还能在多方面优化后代的生命质量。近期,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持续12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由父亲深度参与养育的孩子,智商相对较高,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更为优异,成年后步入社会时也更容易取得成功。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研究人员对1.1万名出生于1958年的英国人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那些父亲深度参与其成长过程的调查对象,在智商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并且在社会中展现出更强的发展潜力。这种积极影响甚至可以持续几十年。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在幼儿的语言和认知能力发展方面,还是在儿童五年级社会技能的学习方面,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