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自然的深海潜水器
作者 徐小龙
发表于 2025年9月

在人类生存的蓝色星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疆域是深邃的海底。马里亚纳海沟作为最极端的深海环境,拥有万米深度、永恒黑暗和巨大水压。这片“禁区”虽令人畏惧,却因其中蕴藏着地球演化和生命起源的奥秘,始终吸引着人类探索的目光。

为了叩开这扇通往地球最深处的大门,中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们,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技术积淀,成功打造了举世瞩目的载人深潜“三驾马车”:具备7000米级下潜能力的“蛟龙”号、4500米级的“深海勇士”号,以及最终成功坐底10909米、实现了万米级历史性突破的“奋斗者”号。这些凝聚着人类最前沿科技的深海探测器,其设计灵感却来自那些最普通的海洋生物。例如,科学家们发现,看似平凡的海螺,经过亿万年进化形成的精巧结构,为人类解决深海探索中最棘手的三大难题—抵抗巨大水压、实现稳定行进、精确控制浮沉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本文将带领读者探索,人类是如何从海螺等生物中获得启示,最终完成万米深潜技术突破的。

极限重压下的生存铠甲

在深海探测工程中,静水压力是最基础、也最严峻的物理挑战。根据流体静力学基本原理,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压力会增加1个标准大气压(101.325千帕),这意味着在万米深渊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潜水器承受的压力会达到110兆帕,约合每平方厘米1.1吨的载荷。这个数值的物理意义可以这样理解: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约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承受一辆小型轿车(约1.1吨)的重量。值得注意的是,深海环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种压力是各向同性的—压力均等地来自所有方向,这与地表常见的单向重力有本质区别。从材料科学角度看,这种极端环境对结构完整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根据弹性力学理论,任何微米级的材料缺陷都会在高压下形成应力集中,可能引发灾难性的结构失效。

人类在深海探索中创造了一个工程奇迹—球形钛合金载人舱。这个设计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基于物理学原理的深刻理解。球体独特的几何特性使其能够均匀分散来自四面八方的水压,就像一个完美的压力容器。工程师们选择了钛合金这种特殊材料,它强度极高,重量却相对较轻,就像为潜水器打造了一套轻便而坚固的盔甲。这个浑然一体的金属球体,在万米深海的极端环境中,为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与海平面相同的气压环境中开展研究。

有趣的是,大自然早已为深海生存提供了绝妙的解决方案。在印度洋深处,生活着一种神奇的生物—鳞足螺。这种生活于深海热液口的螺类,外壳不是由常见的碳酸钙构成,而是由二硫化铁(黄铁矿)组成,相当于一座“铁房子”。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身体组织和运动器官也富含铁元素。从硬度来看,这种“铁壳”的防护能力是普通螺壳的两倍多。可见,在极端环境下,采用最高强度的材料构建防护系统,是动物和人类工程师共同遵循的生存法则。

海底作业的原始动力

拥有了坚固的铠甲,下一步便是赋予这件“铠甲”以行动的能力,让它从一个静态的“堡垒”变为一个动态的“潜艇”。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