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二战传奇
作者 丹若
发表于 2025年9月

回溯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战争的烽火从未停歇,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是沉重至极的一笔,其影响力之深、波及面之广,罕有其匹。它曾将全人类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让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之下;又在灰烬之中重塑了世界格局,奠定了今日国际秩序的根基。

1918年,曾经的欧洲强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中以战败国之姿黯然退场。它失去了广袤且肥沃的土地,国内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粮食产量急剧下滑,根本无法满足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到了1939年,德国的食品供给体系已濒临崩溃,远远达不到自给自足的水平,只能依赖大量进口粮食来勉力维持国民的生存。也正是在这一年,德国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二战正式爆发。战争的爆发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二战这场规模空前的人类浩劫中,围绕食物的利用与争夺,留下了一段段令人惊叹、发人深省的传奇……

食物武器出奇制胜

食物的“使命”,当然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它们竟然能摇身一变,成为御敌制胜的法宝。

辣椒粉变炮弹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辣椒生产国和主要消费国,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消费的辣椒总量高达2860万吨。辣椒不仅满足着人们的味蕾,还曾在战场上变成了击溃敌军的“炮弹”。

1940年9月,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八路军385旅按纵队首长的部署负责攻取管头(今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境内)据点,时任炮兵指挥部主任的赵章成奉命带领一个迫击炮连参加战斗。虽然战士们发射的迫击炮弹几乎全部命中目标,但敌方工事坚固,并没有被完全摧毁。

怎样才能把敌人从工事里引诱出来,让他们暴露在我军的火力之下?一天深夜,冥思苦想中的赵章成忽然来了灵感。他跳下床,叫醒通信员,连夜把炮弹里的炸药倒出一部分,然后将碾碎的辣椒粉填进去,再装上引信。

几天后,赵章成和战士们带着改装后的20发“辣椒炮弹”向管头据点再次发起攻击。随着口令,一发发“辣椒炮弹”飞向敌阵。在一声声爆炸声中,浓烈刺激的辛辣气味弥漫开来,日军被呛得咳嗽不断、涕泪横流,连滚带爬地钻出工事。我军抓住时机,一举歼灭顽敌,占领了管头据点。

巧用盐卤歼日寇

1939年,日军侵占了我国苏北地区的大部分盐田,并利用连云港海上通道,运往外地和日本。当驻连云港日军得知我军后方没有主力部队,便开着快艇驶近陈家港,想乘机袭击并占领陈家港盐田。新四军派兵赶赴陈家港,与地方县大队共同研究如何消灭这股日寇。

守着盐田,一位老盐工提出“以盐制敌”的策略。按照老盐工的指点,战士们将8台高压盐卤泵固定在8个不同位置,并同时对准盐田的一块广场空地;再将发电机组和电线移到远处隐蔽起来,以便进行远距离操作。待日军闯进盐田广场,我军指挥员一声令下,8台盐卤泵将盐卤对准日军倾盆而下。高浓度的盐卤接触人体皮肤或进入眼球时,那种啄咬啃食般的疼痛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日军溃散而逃。盐卤大战大获全胜,并在苏北根据地传为美谈。

面粉“阿姨”显神威

1942年,为了支持战斗在中国敌后战场的抵抗者,美国专门从事秘密行动的战略情报局研制出了许多不易被敌军发现的“小玩意儿”。有燃烧到一定程度就会爆炸的蜡烛,有依靠海水侵蚀引爆炸毁敌舰的“咸水炸弹”,还有最具传奇色彩的“面粉武器”—被战略情报局特工带往中缅边境的“C型粉状炸药”。

制作C型粉状炸药并不复杂,只需将面粉和三硝基甲苯炸药混合在一起,表面看起来和普通面粉一模一样。之所以做成这样,主要是为了方便把炸药秘密运送至战场,万一途中被日本哨卡拦阻,可以声称是运送面粉,甚至可以当场吃一点。因为C型粉状炸药无毒,甚至能混合在普通面粉中制成面包、饼干,但携带时绝对不能吸烟。

“面粉炸药”做好后,战略情报局用美国最畅销的面粉品牌“杰迈玛阿姨”为其命名。据统计,二战期间共有15吨“杰迈玛阿姨”炸药被运到中国战场并得到使用,而且日军从未发现其中的秘密。

土豆击沉日军潜艇

当美国海军“奥班农”号驱逐舰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巡弋时,突然发现前方一艘日本潜艇恰好浮出水面。双方几乎同时发现了彼此,突然出现的对垒局面令两方都有些惊慌失措。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