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铁甲洪流滚滚向前,战鹰编队呼啸苍穹,三军将士以雷霆之势接受检阅。这场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大国担当的阅兵盛典,不仅赓续着红色血脉,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决心,辉映着新时代强军征程的铿锵步伐。
回望历次阅兵,特种部队方阵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自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特种兵方队首次亮相以来,无论是2015年阅兵式上的武警反恐突击车方队、2017年阅兵式上的特种作战群,还是2019年阅兵式上的特战装备方队与武警反恐突击方队,这些精锐之师无不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可以说,每一场阅兵式都会点燃无数年轻人的参军报国热情,而几乎每一个热血青年心中,都曾激荡过“特战梦”的豪情壮志。
那么,究竟何为特种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对特种部队的定义为:“专门担负敌后侦察、作战和其他特殊任务的部队。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强、反应速度快、察打一体、以奇制胜等特点,是战略、战役指挥员直接掌握使用的特殊作战力量。”简言之,特种部队就是具备特殊能力、遂行特殊任务的特殊部队。在不同的语境中,特种部队也被称为特种作战部队或特战部队,但这些称呼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指向同一支令人肃然起敬的力量—那些在最危险的战场上,以超凡勇气和过硬本领捍卫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的铁血劲旅。
八一血脉传风浪久考验
回首20世纪,人类社会在战争与和平的交织中艰难前行。两次世界大战的滔天巨浪及冷战对抗的漫长寒冬,让不安的阴云久久笼罩着世界,人们对持久和平的渴望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呼声。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和平安宁的梦想世代相传。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却陷入积贫积弱的危局,列强环伺、民族屈辱,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奋起抗争。从南昌起义的烽火到抗日战争的硝烟,我军虽未组建专门的特种部队,也未明确提出特种作战的概念,但在游击战和正规战中,却有着大量带有特种作战性质的作战行动。南昌起义前夕诞生的“革命委员会手枪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应急部队,其成员后来成为中共中央特科“红队”的骨干力量。他们单线联系、精准锄奸,肩负起保卫党中央安全的重任。此后,红25军、红28军组建的手枪团及长征前夕成立的中央红军干部团,均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承担起关键的突击、侦察与护卫任务。
面对日寇的“扫荡”与“蚕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群众性敌后组织广泛行动。他们深入敌后,有效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重要目标,惩处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八路军第129师夜袭阳明堡机场,焚毁敌机24架,堪称特种作战的典范。同时,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前身为红军特务营)作为专业的保卫力量,威震华北,历经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血火考验,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
在东北沦陷的至暗时刻,退入苏联的东北抗联余部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对外代号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该部队接受了无线电通信、爆破、徒手格斗、武装泅渡、滑雪、伞降等系统训练,深入敌后侦察关东军,成为苏军的关键情报来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将侦察兵体系制度化至军、师、团三级,赋予侦察兵渗透破坏等任务。侦察英雄杨子荣智擒匪首的故事家喻户晓,渡江战役先遣侦察分队策应主力的行动也堪称经典。这些行动充分展现了侦察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在大力加强侦察部队建设的基础上,先后组建和发展了一批带有特种部队性质的侦察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奇袭武陵桥、捣毁“白虎团”等行动充分展现了侦察部队的特种作战能力。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军侦察部队在使命任务、编制装备、部队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后来的特种部队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准备,是我军特种部队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革命委员会手枪队”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侦察部队,我军特种部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步发展过程。初期主要依托武装群众和精锐小分队,广泛运用地道战、铁道游击战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战法,并在“敌进我退”等游击战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化整为零、分散指挥的特色体制。随着正规化建设的推进,后期确立了以侦察部队为主体的力量构成。在这一历史时期,特种作战主要配合主力部队,在反“扫荡”、解放战争侦察及边境防卫等关键行动中,执行侦察、破袭等特殊任务。虽然规模有限,但成效显著。这些行动为我军积累了宝贵经验,锻炼了大批骨干力量,为日后现代化特种部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枕戈听涛声守卫好河山
20世纪末,冷战的帷幕徐徐落下,国际安全环境却并未迎来持久的宁静,反而风云激荡、暗流涌动。曾经笼罩全球的大国对抗阴影虽逐渐消散,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势力在全球蔓延,非传统安全威胁显著增多,世界安全格局正在经历深刻重塑。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西方特种部队的表现令人瞩目。从最初的“沙漠盾牌”行动开始,他们就是最先抵达前线、迅速展开部署的关键力量,在搜集情报、实施海上封锁、支持抵抗运动等方面展现了极强的行动力。在随后更为激烈的“沙漠风暴”阶段,特种部队的作用愈发突出,其快速反应和高效作战的模式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认真研究和借鉴西方特种作战的经验。
与此同时,反恐维稳、维和行动、人道救援等非战争性质的军事行动需求急剧上升。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特种部队以其精干高效、快速反应的特质,开始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由此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崭新篇章。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军特种部队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编制装备、任务类型、管理使用和兵力规模等方面都独具特色,部队力量体系进一步完善,战备训练扎实推进,特种作战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在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种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体系的关键跨越。1988年,我军首支现代化特种部队—广州军区“南国利剑”特种大队成立,七大军区相继组建千人规模特战单位。随后,各军兵种相继发力。
1992年,南京军区成立“飞龙特种大队”,专注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高强度危险任务;1997年,该部队成功实施了一次融合无人机情报侦察、空降兵突击与武装直升机打击的模拟机场攻击演练,展现了信息化作战的早期探索。1998年,中国特种兵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便在爱沙尼亚国际侦察兵竞赛中勇夺“最突出表现队”荣誉。
进入21世纪,特种部队建设全面开花。2000年,原兰州军区以精锐分队为基础组建首支专业反恐特战力量“天狼突击队”;同年,组建武警“猎鹰突击队”的前身“武警特种警察学院”;2002年,海军整合侦察力量组建“蛟龙突击队”;2005年,火箭军(前身为第二炮兵部队)成立“利刃特种大队”,主要负责核武器和导弹的押运与安全防卫工作;2007年,武警“雪豹突击队”诞生,专门执行反恐核心任务。2009年,中国特种兵在强手如林的安德鲁·波依德北约国际特种兵竞赛中,击败英国“哥德曼”、美国“绿色贝雷帽”等世界顶尖劲旅,打破6项纪录,一举拿下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三项第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特战力量的崛起。
2010年前后,普通机械化步兵单位和边防部队也纷纷增设类似性质的营、连编制。2011年,空降兵“雷神突击队”组建,成为一支遂行战略战役任务的空降特战精锐,形成陆海空三栖作战能力。在装备方面,95式突击步枪、夜视仪和卫星定位设备逐步列装。2012年,原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特种作战大队升级扩建为“响箭特种作战旅”,标志着特种部队向更高层级、更大规模迈进。
在这一时期,我军的特种作战理论日趋成熟,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特种作战理论体系,加紧构建特种作战学学科体系,并先后完善了特种作战训练内容体系、院校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了与外军特种部队的交流;特种部队战备水平不断增强,任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在反恐、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种部队在练兵备战、重整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中起到了切实的模范与带动作用,引领全军向更高水平发展。
雄师向复兴军魂永不变
进入21世纪,全球格局深刻演变,恐怖主义威胁、局部冲突与军事科技革命相互交织,对各国特种部队的反恐维稳、海外行动和多维任务能力提出空前考验。面对复杂的安全局势与中国国力跃升带来的双重要求,特种部队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尖刀,其核心地位愈发凸显。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启动,确立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体制,特种部队被列为精锐力量建设的重点方向。2015年的历史性改革推动其实现关键蜕变:从军区分散编制升级为战区级专业化作战体系。各大战区及新疆、西藏军区组建了规模更大、装备更精良的陆军特种作战旅,如“丛林猛虎”特战旅、“雪枫”特战旅等,总兵力逾两万人。这些特战旅整合侦察、反恐、电子战等多维能力,构建了旅—营—连三级高效指挥链,具备独立遂行战略任务的实力。合成训练组训新模式有力促进了跨军种协同,“蛟龙”与“雷神”的联合海空打击成为常态;武警部队同步构建以反恐营救为核心的特战体系,形成了军警联动的特种作战格局。
新时代中国特种部队建设展现出四大鲜明特征:政治忠诚根基牢固,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确保绝对忠诚可靠;作战能力迈向全域化,任务范围突破传统边界,从雪域高原到深海暗礁,从电磁空间到网络领域,实现全时域、全维度的作战覆盖;科技赋能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等前沿科技催生了算法智能决策、无人集群协同等新型作战样式;实战化训练贯穿始终,依托复杂环境模拟和高强度淘汰机制,锻造顶尖战力。如今,一支涵盖海陆空天的体系化、全域化、专业化力量已然成型,中国特种部队正成为捍卫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的关键战略支撑。
在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下,特种作战作为感知战争形态演变的前沿,其战略价值、行动维度和制胜逻辑正经历深刻重塑。特种作战的战略地位空前跃升,从战场配角转向战略博弈中塑控战局的关键支点;行动样式由单一军事打击升级为融合政治、外交、舆论的混合制胜;作战空间极速裂变,突破传统疆域,向电磁、网络、认知域及深海深空等无人疆域拓展;战场环境更加多元,信息战聚焦破击敌方网络节点,心理认知战运用舆论攻防瓦解对手意志;人机智能深度融合,算法与数据驱动指挥决策,制胜机理从信息主导转向数智主导,从网络聚力升维为算法集智,更倚重错维打击的非对称优势。面对未来战争,中国特种部队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进化。
近百年励精图治、风雨兼程,从南昌起义的应急精锐到新时代的全域尖兵,特种部队的武器装备不断发展,单位编制几经变革,战略战术迭代升级,但战争的本质仍然是人与人的斗争。“特种部队特种人,特种意志特种魂”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言,蕴含着“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悲悯与担当,体现着“和平不易、以武止戈”的战争哲学,彰显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热血情怀……这正是那些在战争中冲锋在前、撤离在后的“特种人”坚守的信念,而这样的信念也将激励着新时代的人民子弟兵为守护和平与正义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