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怎么就乱套了
作者 庞海尘
发表于 2025年9月
2025年6月24日,贵州榕江洪涝现场
2024年3月22日,津巴布韦的农民站在干旱的庄稼地里

8月初,在河南周口的玉米地里,周宁盼来一场断断续续的雨,气温也微降,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但几天后,气温又迅速飙到37、38 度,大白天扎进这比人高的绿浪中,压得人喘不过气。

周宁今年50岁,常年在广东惠州做锂电池生意,频繁出差国内外。最近因为老家迟迟不下雨,才抽空赶回河南帮父母浇地。可在地里忙活的同时,手机里却接连跳出惠州的暴雨黄色预警,让他又开始惦记起南方的内涝。

南北之间来回切换,他越发觉得,今年的天气,真是乱了套。

除了每年夏天都要与台风缠斗的华南、东南沿海以外,京津冀多地也遭遇了数十年未见的强降雨,灾害损失惨重。

而在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却又盼不来降水。在中原,灌溉仍以井灌和小型机泵抽水为主,缺乏系统化渠系。干旱来临时,地里常见农民抱着水管在地头浇地,或靠柴油机临时抽水强撑,效率低、成本高,也难以抵御持续的旱情。包括洛阳在内的部分地区因为旱情,小麦早熟,农民不得不提前收割。

南涝、中旱、北涝交织,成为今年夏天最割裂的图景。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并非偶然的气候波动,而是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加速”趋向极端的迹象。

气温上升正改变地球上水的循环模式。洪水、干旱、热带气旋和山体滑坡,都是与水相关的灾害。

《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曾预测,南美洲北部、非洲南部及亚洲部分区域的干旱可能会恶化,而非洲北部、欧洲则面临洪水风险。

当河南人盼着水能再多点,南北两端的人却在祈祷雨停。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服务分会副理事长郝南告诉笔者,人类未来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份完全陌生的考卷。洪涝或许来势更猛、波及更广,大城市受灾可能重新变得频繁,眼下仍属常规等级的旱灾,也可能升级为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波及人畜饮水。

郝南提醒,“过去的应对经验正在失效”,但大多数人的灾害记忆,仍停留在二十来年里的“常规灾害”。在他看来,只有当极端天气的烈度和频率远远超出人们的经验时,真正的危机才会显现,而人们并没有准备好。

“旱”

热,是李静今年暑假回老家的最大感受。在外上学的她已经很久没回乡了,家里只有老人还在那,照看着差不多十亩的玉米地。

爷爷七十多岁了,对种地还有股较真劲。每次打电话,都绕不过“该浇水”“啥时候能下雨”这几句话。家里人赶不回去时,他就一个人干,头上罩着一个网袋子,就扎进了玉米地。为此,他犯了支气管炎,浇完水就得去医院打针。

一放暑假,李静和弟弟便赶了回来。没什么务农经验的她,只能每天守在田头,帮着开关水闸。很快,她就被烈日烤得湿透。在地里干活的爷爷和弟弟,更是满头大汗,还沾满了花粉。但地却仍旧“干”着,祖孙三人连着劳作四五天,才把地浇透。

这种焦灼,并非河南一地独有。今年春天,全国大范围出现“暖、干”气候,多地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

3月下旬起,华北、黄淮干旱迅速扩展,到4月中旬,全国中旱及以上面积已超200万平方公里,特旱近50万平方公里。后来,南部因降雨缓解,但北部旱情继续恶化。

5月,“晋陕豫干旱三角区”形成,黄河中游五大水库蓄水量同比锐减2.54 亿立方米,相当于18个西湖的水量蒸发。到月末,陕西南部、河南西部、甘肃南部已陷入重旱,局地发展为特旱,农户只能提前抢收尚未成熟的小麦。

进入6月,部分地区迎来降雨,旱情却缓解不均。河南6月中旬一度进入“抗旱临战状态”,7月重旱面积占到全省41%。偏偏那正是玉米抽雄吐丝、花生开花下针的关键期,干旱使得这些作物植株矮小、籽粒稀疏,有的玉米叶甚至卷成了“油条”,不少农户不得不舍掉部分地块。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百年一遇”的灾害事件正在加速复现。

在许多村庄,人被“钉”在了机井口。凌晨三四点,就有人带着水泵去排队,夜间轮班抽水,电费、人工费直线上涨,却依旧难保出水率。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