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的儿子近视了。一只眼睛50度,另一只则达100度,还伴有数十度散光。
看着早早架起眼镜的儿子,刘丹的心揪紧着。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中国校园已常态。甚至可以说,它是难以回避的社会切面。
小学教师江若同样注意到学生们的视力状况。她告诉笔者,班里学生近视“比较厉害”, “其实肉眼都能看出来,小孩子近视情况不是很乐观”。
无论是三年级,还是六年级,“这几个年级都没什么区别,都是很多人近视”。据她观察,细微的区别在于部分三年级学生在上课时候戴上眼镜,下课后摘下,而六年级学生的戴眼镜时间更长。
在她看来,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独立使用手机时间会更长,与此同时,“课业压力也重了,家长可能越来越重视学业,报补习班什么的,作业一大堆做到半夜,用眼过度”。
令人揪心的现象背后,有家长将矛头指向教室电子屏。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电子屏伤眼”的讨论并不罕见。家长们认为,孩子眼睛尚在发育,长时间盯着发光屏幕负担重;还有人觉得,老师频繁用电子屏是“教学偷懒”,牺牲了传统板书和互动。
今年3月,西安一位家长“取消电子屏”的建议登上热搜,引发争论。官方回应称,学校已采取措施,非必要不使用电子屏,单节课开启时间不超10分钟。全国多地也有类似建议,官方回复大致相同。
但教室电子屏与近视的关系,并非“屏幕直接致近视”那么简单。
从视疲劳到近视
讲台上,电子屏一页页翻过,孩子就一节课一节课地盯。
刘丹将儿子这一代称为“电子屏的原住民”。在孩子眼里,电子屏教学稀松平常,“大家上课都这样”,从未觉得有什么特别。
刘丹的儿子就读于厦门某小学二年级。
2022年建校伊始,每间教室便配备了一块可移动的大屏一体机。家长体验日那天,她观察到老师上课、板书、评讲作业几乎全依赖它。
可这块屏,成了刘丹的“心病”。一年级时,她发现儿子的“远视储备没有了”。一同检查的几个孩子情况类似,远视储备普遍告急,有的甚至已有50度近视。
教室电子屏与近视的关系,并非“屏幕直接致近视”那么简单。

那是学校组织的视力检查。别的班老师将检查结果公布在群里,“基本上在临界值,远视储备基本上都没有”。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儿子班里45名学生,已有约10人戴上眼镜,包括儿子。
儿子才二年级,怎么就近视了?刘丹把矛头对准了课堂上占主导的电子屏。
“教室电子屏并非直接导致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但使用不当会增加相关风险。”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林浩添告诉笔者。
事实上,近视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眼科医学角度,学生近视主要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导致。”林浩添表示,若父母近视,孩子近视风险更高。
后天“糟糕”的用眼环境同样是导火索。他介绍,环境因素包括长时间地近距离看书、写字、盯电子设备,户外活动不足,阳光接触少,以及不良用眼习惯。
“教室显示屏在这些成因里,属于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林浩添进一步解释,“它本身不是主要原因,但如果使用不当,比如看的时间太长、距离不合适,可能会加重近视风险。”
长时间、近距离盯着电子屏,极易引发视疲劳。他说,孩子可能感到眼睛干涩、酸胀、有异物感、怕光、频繁眨眼,甚至出现短暂视物模糊、重影或文字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