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电影的江湖上,王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存在。他的作品数量惊人,产量高、票房佳,却始终被贴上各类争议性的标签。
近期,王晶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非常活跃,频繁爆料港圈往事,在“王晶笑看江湖”“晶哥大讲堂- 电影文化”等账号中分享娱乐圈内幕。这一举动惹来了不少关于影星粉丝的反对,也招揽了不少流量与曝光。
褒贬之间,王晶从来如一,他只管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当下媒介变革的浪涛,淘洗着文娱生态,一批批赶不上时代的人,被拍到“沙滩”上,而王晶仍以令人咋舌的高产与高效,留在这片“江湖”之中。几十年来,他保持着一年数部作品的节奏,题材横跨赌片、喜剧、动作片、网络电影,还有最新的文娱产品短剧和短视频。

回顾王晶在香港商业电影的牌桌上一场又一场的“局”,王晶从来都是最敏锐、出牌最快的人。无论潮水如何涨落,他总能在片场“出牌”,带着观众走进一个又一个充满娱乐感的故事。
与此同时,创作速度与市场导向,也让他招致了“粗制滥造”的骂名。甚至,“王晶出品”一度成为一个争议性的标签。
但外界的喧嚣纷扰,在王晶看来,或如隔靴搔痒,他在乎的,是“想要尽可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日前,在新近出版的自传《人生由我掌控》中,王晶剖析了如何“掌控人生”:“不仅要选对方向,全力以赴,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句话,像是他半生行走江湖的注脚:既要掌控方向,又要随时准备顺应变化。
事实上,从王晶踏入影视圈开始,他就始终在这种矛盾中行走。
掌控的艺术
王晶最被人忽略的一面,其实不是他的高产,而是他在关键时刻对局面的掌控。很多人以为他是“快手导演”,流水线般拍戏,缺乏雕琢。但真正和他合作过的人都知道,他的掌控力往往体现在那些别人看不见的瞬间。
1980年,25岁的王晶和父亲王天林合作《千王之王》,父亲任监制,他担任编剧。戏才开拍,就遇上台风天,原本安排的外景戏全都没法进行。年轻的王晶没有慌乱,当场把剧本改写,把所有室外戏统统搬到室内继续拍,还决定连夜拍摄。那一晚,饰演“千王罗四海”的谢贤通宵未归,直到天亮台风停了,才得知妻子拉姑在医院生下了儿子谢霆锋。
这段小插曲,至今仍在香港电影圈被人津津乐道。对王晶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职业洗礼。他从那一夜开始,真正懂得了“速度”和“灵活”的价值——如何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拍摄,如何把突发状况变成一种推动力。正是这种临场的果断,让他日后形成了独特的工作节奏。
《赌神》里的掌控更为典型。片中周润发饰演的高进,西装笔挺,叼着雪茄,在牌桌上稳若泰山。今天人们把这一角色奉为经典,但在当年,这种“超级英雄化”的塑造颇受质疑。有人担心观众不会接受“赌神”过于戏剧化的姿态,甚至觉得太远离现实。但王晶坚持己见,于是才有了那句深入人心的台词:“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厚的牌。”在一个眼神里,他让高进成为时代的符号。
掌控还体现在他对节奏的执着。王晶的片场常常像一座运转精准的工厂。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香港电影业,竞争极度激烈,档期、票房、观众口味全都逼得导演必须快、准、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