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故事:揭秘成语的由来
作者 伏玉芳
发表于 2025年6月

成语的概念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使用时间较长并且已经定型的词。成语者,成之于语,故名成语。成语的字数不固定,有三字、四字、五字,甚至七字,一般常见的是四字成语。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众多成语都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典故或者一个独立的指代事件,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和优秀成果。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特定的意义,在语言应用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它与歇后语、谚语相近,但也有较大的区别。

成语的由来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夸父逐日”;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还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中的语句,如“一鼓作气”“水落石出”等。成语的结构紧凑,它的词序固定,有特定的含义,一般不能抽换或者任意增减,例如“任重道远”不能改为“任重道遥远”,“春风得意”不能改为“春意得意”。

源自古代神话

作为成语的灵感源泉,古代神话展现了华夏文明的无限魅力与深邃智慧。“开天辟地”四字凝练地再现了盘古以巨斧劈开混沌、创造世界的壮丽图景,颂扬了开创先河、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夸父追日”则是夸父不屈不挠、矢志追光的生动写照,激励人们勇于追求梦想,不畏艰难。“精卫填海”讲述精卫鸟以微小之躯矢志填平浩瀚大海的故事,其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世代华夏儿女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