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新疗法与传统方法的融合
作者 颜江 刘静
发表于 2025年6月
标题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影响全球数亿人口。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血压升高会导致心脏病、中风、肾脏病等严重并发症。在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控制,然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理念逐渐受到关注和推广,中医药在高血压的预防和调控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分析新疗法与传统方法的融合对策,帮助患者实现更全面的健康管理。

高血压的西医治疗:标准化与个性化

西医对高血压的治疗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数据,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流程。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高血压的核心手段。根据血压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也就是高血压患者常用的吲达帕胺片、硝苯地平缓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替米沙坦、厄贝沙坦、依那普利、美托洛尔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压,如减少血容量、抑制心脏的搏动频率、扩张血管、利尿等。然而,药物治疗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使用,且可能伴随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头晕、乏力、肾功能损害等。

生活方式干预也是西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血压患者通常被建议减少钠盐摄入、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以及管理压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血压,还可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然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长期坚持方面。

尽管西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一方面,部分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佳,甚至产生耐药性;另一方面,西医在解决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和长期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对高血压的理解与西医有很大不同,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体内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中医将高血压归属于“头痛”“眩晕”等范畴,认为其病因复杂,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饮食调理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