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与日常保健

中医内科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在中医看来,高血压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的外在表现。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自然环境、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形成往往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密不可分。
准确判断患者证型
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在于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型。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中医通常将高血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证型。
肝阳上亢型 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治疗上以平肝潜阳、清热泻火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痰湿壅盛型 患者体型多偏胖,伴有胸闷、头重如裹、痰多等症状。治疗时需健脾化痰、祛湿降浊,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阴虚阳亢型 患者常感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治疗原则是滋阴潜阳、补益肝肾,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气血两虚型 多见于体质虚弱或病程较长的患者,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治疗需补气养血、安神定志,如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个体化治疗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除了内服中药外,中医还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降压的目的。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太冲、风池、合谷等,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高血压症状。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