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上旬本是晋中市榆次区西见子村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播种的时节,可2024年的山西异常干旱,持续高热少雨导致土壤日趋干涸,农民们眼巴巴等着老天下雨,种植大户们更是着急,可越等越旱越是被动,越等越没法播种,望天无奈长叹。
早已察觉到旱象的山西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项目首席专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心急如焚,联合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种植大户、农机手、社会服务组织,连续召开了玉米探墒播种技术效果展示、现场操作、示范培训观摩会,并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看墒情、出主意、想办法。
过了些天,只见农民们的眉头舒展、喜笑颜开,地里的玉米出苗了,王娟玲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下,自己和团队十多年研发攻关的艺机一体化玉米探墒播种技术帮助农民渡过了难关,也再一次验证了该技术在这样的大旱之年依然实用、管用。
山西要担当起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重任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王娟玲深有感触地说:“山西是旱作农业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技术积淀,是有机旱作农业的根之所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山西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要切实担当起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重任。”
王娟玲解释道,有机旱作农业的“有机”包含但不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有机”,是内涵更丰富、更深刻的“大有机”,蕴含着用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以及中医的系统、联系、整体性思想,与化石农业有着本质区别。通俗地讲就是地要越种越肥,土壤要越来越健康,水、土、肥等各种资源要高效利用,农产品要绿色优质健康,生态环境要越来越好,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

在王娟玲看来,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并不单单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回归,而是要在吸收老祖先传统科学、先进思想理念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来武装和提升——即实现传统有机旱作农业的现代化。
其实,作为农耕文明发祥地的山西,其农业本身就是一部旱作农业发展史。这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畎亩法、汉代的代田法……20世纪70年代前后,山西探索实践形成的“三庄一寨一山一川”等一批先进旱作农业典型,尤其大寨的“坡改梯”“海绵田”技术,成为旱作技术的典范;90年代山西选育出晋麦33、晋麦47、晋谷21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抗旱优良品种,至今代表着国家水平;“十一五”以来,山西创新建立的“艺机一体化”旱作节水技术体系,引领了全国“轻简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