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又一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各地宣传活动异彩纷呈,“非遗”这一在2025年春晚极具分量的字眼,再度流入大街小巷,掀起一波国潮热,成为人们津津乐道、争相追捧的古风时尚。非遗保护工作像春风化雨,从作坊式家族维系到政策利导、全社会呼吁传播,短短数年,积聚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传承之路更有底气。未来,如何让非遗保护更有后劲,有梦想的年轻人、接地气的寻常生活、掌控时代脉搏的科技力量,一样不能少。
让青年接棒 近年来,以李子柒为代表的青年人在非遗传承方面的创新表达案例层出,这也让那些曾经束之高阁的老手艺一改家族承袭的单一模式,一步步走进大众视野,受到了年轻群体的青睐,他们守护非遗、推陈出新为非遗“换装”的初心始于文化认同、审美倾向和个人兴趣,他们有能力让老手艺承传久远,他们是非遗文化最好的接棒人。
为生活润色 非遗文创市集、非遗主题研学、非遗项目汇演,有了青年人这一独占半壁江山的新生代非遗传播群体的助力,非遗文化从剪锥锤凿那些冰冷的器具中抽离出来,越来越接地气,有了温度,并为平素生活增添了不少格调与色彩。如果说是非遗的魅力点缀了寻常生活,那么,生活本身也是非遗创作的绝佳素材。
以科技赋能 抖音号“国翠儿”的非遗文化线上科普以短、新、快的形式收获近两百万粉丝,《二十四节气》非遗主题手游在第九届国际非遗节首发当日便吸引了大量年轻人驻足试玩,科技元素的植入让非遗文化的演绎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手作,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也正成为新的传播赛道。科技语言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手法,正着力于为传统技艺走入生活、走向世界打通关卡、铺平道路。
有人才助力、有生活打底、有技术赋能,相信,传统文化的穿越故事才刚开启,非遗保护的春天已然到来,传承之路定将满目琳琅、遍地繁花。《科学之友》开设传承专栏、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播已有15年之余,在这里,我们与所有非遗传承人、文化传播者及有志于守护推广古老技艺的同胞友人共勉,一齐探寻非遗之光,让文化薪火“遗”脉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