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出重要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论断和重要指示,为我国探索适应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指明了方向。
西部地区在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新质生产力的矛盾。当前,西部地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存在较大的问题。尽管市场经济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国有企业仍然在许多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且效率相对较低,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创新能力也受到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多重限制。二是劳动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不适应。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的劳动者角色逐渐从传统的操作工转向知识型工作者和创新者,但劳动关系的灵活性、市场化程度与适应性却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不足,创新动能不能有效激发。三是消费品分配方式与新质生产力的脱节。在西部,尤其是乡村和偏远地区,消费品的流通体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同时,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消费品分配中的应用也仍然较为初级,未能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在消费品分配领域的潜力。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创新突破瓶颈,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机融合,加速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促进西部经济的转型与长远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生产资料变革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生产关系加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尤其在生产资料配置与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要在新质生产力的崛起过程中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必须通过全面的科技创新,重塑生产关系,推动产业全面升级。在该过程中,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劳动关系和分配机制等深层次领域。
首先,创新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路径。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与创新性,限制了资本、技术与市场的协同作用。西部应探索和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在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混合所有制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利益格局,推动资本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既可能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潜力,又可能通过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激发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从而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支撑。
其次,建立知识产权入股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资产,尤其是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价值愈加凸显。西部应借助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实现其市场化运作,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知识产权入股等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快速培育创新型企业,还能打破技术、资本和市场之间的壁垒,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一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机制的完善,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动力,从而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劳动关系方面,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传统劳动关系亟需转型。在该过程中,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要素,更应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