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更新的创新路径
作者 李扬波
发表于 2025年6月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发展的重心从大规模的增量扩张转向精细化的存量更新,公共艺术作为文化载体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它不仅是城市空间的美学艺术符号,更是城市历史、文化及精神内涵的凝练表达。从古代的图腾艺术到现代都市的地标性艺术,公共艺术凭借其开放性、互动性、公共性与在地性,持续重构城市景观肌理,推动城市从物理更新向文化复兴不断演进。当前,国内城市更新浪潮不断深化,公共艺术的角色已从“空间装饰”跃升为“文化引擎”,深度参与到城市更新的进程中,从多个维度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驱动力。

公共艺术的时代定位

公共艺术广泛融入城市的公共空间,其影响力和作用范围不断拓展。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陈列展示模式,将艺术的触角伸向街头巷尾、公园广场、社区绿地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以不同的形式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色彩斑斓的街头壁画到承载文化内涵的城市雕塑,从富有创意的装置艺术到充满趣味的互动艺术,公共艺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城市空间注入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种广泛融入不仅改变了城市空间的视觉感受,还重塑了城市空间的功能与意义。例如,在一些老旧社区,通过在墙面绘制反映社区历史的壁画,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公共艺术的融入让城市空间从单纯的物理存在转变为充满活力和情感的文化场所。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及精神内涵等元素进行提炼和表达,让城市的文化底蕴得以延续和弘扬。例如,在上海的田子坊,艺术家们将传统的石库门建筑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壁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展现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和弄堂生活,使这片老城区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此外,公共艺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当代文化多样性的展现。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城市中,公共艺术可以成为不同文化群体表达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例如,在一些移民城市,通过在公共空间设置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城市的包容性。

公共艺术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和提升者,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想和创意表达,为城市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视觉艺术景观,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悉尼歌剧院的独特建筑造型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极大地提升了悉尼的城市形象。又比如,通过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设置艺术作品,增强城市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气息,使城市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和辨识度。在一些欧洲城市,街道两旁的雕塑、壁画和装置艺术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风景线,为城市增添了艺术魅力。

公共艺术更是城市精神的引领者和激发者,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仅激发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一些城市的广场上,常常会设置一些具有励志意义的公共艺术或城市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积极向上的形象和寓意,激励着市民们奋发向前,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公共艺术在激发城市精神方面的作用还体现在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上。例如,通过设置反映社会公平、环保、和平等主题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发市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公共艺术还可以通过举办艺术活动、展览等形式,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创造力,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