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憨态可掬的机器狮子,前进、站立、稽首、鞠躬、转圈圈,完美复刻舞狮场景;各种健身器材上,运动者的心率、消耗的卡路里和运动效果在显示屏上一览无余;AI健身私教帮助下,每个人都会拥有精准、科学的健身方案;匹克球、飞盘高尔夫、全自动攀岩机等小众体育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人驻足体验……作为观察体育消费的绝佳窗口,2025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健身器材变得“更聪明”,运动器械变得“更贴心”,体育项目变得“更个性”,在“数智”浪潮推动下,中国体育消费迎来了澎湃变革。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的这一战略定位,已经在政策和实践中被具化为清晰发展路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国内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5万亿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每增加1元体育消费,就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7.8元”,体育消费的“乘数效应”也已成为拉动内需的“黄金引擎”。如今,科技正“润物细无声”地重构体育场景,AI、VR、AR等技术让运动从“经验主导”转向“科学指导”,更让“买服务”“买体验”成为新趋势。与此同时,消费逻辑的变革也催生出新的体育生态,商场、公交站都可以植入智能健身舱,体育运动呈现泛在化特征;此外,体育也在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各种运动、赛事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呈现出协同化态势。体育消费已不再是孤立行为,而是成为融入城市治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
科技赋能,体育消费“智”变升级
在2025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的新品展区,一块“会变魔术”的镜子前围满了人,工作人员轻触语音键进行指挥,直立的镜面就以90度角缓缓铺展,顷刻之间变成一台贴地而卧的跑步机。这款由浙江御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化折叠跑步机”,直立时可塞到床下,展开时占地不足1平方米,却集成了跑步、体测、智能联动三大功能。健身器材“隐身”进家居,跑步机变成“会思考的镜子”,“数智”不但让体育设备器械悄悄“变形”,也让它们成为能融入生活、读懂用户、联动万物的“健康管家”。
从身高体重到运动能力,从基础代谢到心肺功能,通过APP采集数据、智能设备精准监测,最终形成个性化训练方案——这种利用数字化健身器材,为社区家庭定制“运动处方”的健康运动模式,是湖南优冠体育材料有限公司今年重点推广的产品之一。区别于传统健身器材,优冠体育的数字化健身系统覆盖“评估-训练-康复”全周期:先是通过基础信息与自主研发的体能测试设备,生成用户运动能力画像;再结合医学指标,定制针对性运动处方;训练中,器材搭载的4种阻力模式适配不同人群;训练后,卡路里消耗、运动时长等数据自动储存,APP内动作库提供跟练课程,运动排名榜更以趣味竞争激发坚持动力。如今,优冠体育正在深耕社区场景,通过器材的医疗级监测与数据追踪,将健身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让家门口的运动从“盲目锻炼”变为“科学健身”。
用科技“激活”智慧运动新场景,成都行者悟空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从室外转战到室内,完成了一次关键转型。据行者悟空业务总监张远阳介绍,目前该公司核心业务覆盖智慧公园、智慧校园、智慧步道、智慧体测等多个领域。如智慧步道系统,可通过AI步道监控,实现人脸识别与个人运动数据分析;智慧体测系统则依托智慧体测一体机、AI体测仪,可快速完成体重、视力、人体成分、肺活量等多项健康指标检测;AR互动屏则推出AR太极、AR互动骑行等趣味模式,让运动从“机械训练”变为“游戏化体验”。“我们已与10余所院校开展合作,产品覆盖室内健身房、体育馆等,成为教体融合的重要载体。”张远阳表示,目前公司正聚焦智能化、虚拟化产品研发,以“软硬件融合”为核心,为校园、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测-练-玩”一体化运动解决方案,探索“科技+运动”的更多可能。
在九江市修水县这座赣北小县城,江西伊启实业有限公司则正用“健身+智能+生活”的新逻辑,重新定义体育消费。2016年,已在深圳打拼多年的罗谢同,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在占地346亩体育产业园里,打造的7条生产线昼夜运转,月产跑步机15万-20万台,产能跻身全球前三。“健身是反人性的,很枯燥。以前父辈吃完饭能看几个小时电视,现在人们都很忙。”伊启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捷表示,要用AI、轻量化、材料革新等技术来把健身压缩进生活的“边角料时间”。而伊启的选择是用智能床改善人们的睡眠,用e-bike(电动助力自行车)连接都市通勤,用智能健身器材让“家庭健身房”走进千万家。
如果说健身器材是伊启实业的“基本盘”,2023年立项的智能出行则是该公司发展的“第二引擎”。“短途出行是全球痛点,堵车、停车难、能耗高。”周捷向记者重点介绍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e-bike,“它支持‘人力发电+电动辅助’双模式,上班时蹬到公司,电量满格;下班累了切电模式,轻松返程,这就是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晨骑发电、晚归电动’。”更关键的是技术复用:健身器材的电机控制经验、五金加工能力,被无缝移植到e-bike驱动系统;传感器技术移植进了智能家居。周捷透露,e-bike的市场热度远超预期,“前年立项,去年营收破亿。未来两三年,新业务营收可能超过传统健身器材”。在周捷看来,中国体育消费的爆发,本质是“需求下沉”与“技术普惠”的碰撞,“以前买器材看参数,现在要解决上班族的小空间健身、老人的睡眠健康、城市人的通勤健身等这些具体问题”。
除了家庭、社区、运动商店之外,体育公园正成为提升生活品质、塑造城市品位的关键支点。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构建“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这类空间不仅承载社区健身需求,更通过商旅文体融合激活消费。成立于2000年的武汉昊康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最早从传统户外设施起家,如今已在全国打造了数百个体育公园与综合体,是较早提出“公园体育化、体育公园化”的企业。“政府要的不是‘一堆器材’,而是‘能运营、能造血’的活场景。我们专注于为体育公园建设提供系统化、综合性的整体解决方案。”昊康体育副总经理张波介绍,该公司近年来的重点业务是体育公园建设,从“卖器材”转变为“造场景”,“起初做体育公园,只是把体育设施放到公园里,后期经营、管理、养护都存在很多问题。现在要通过场景植入带动消费,比如打造免费的儿童乐园,来带动周边体育项目、活动、赛事、培训等二次消费,此外我们还将塑形舱、自发电有氧设备融入公园,覆盖老中青全龄需求”。科技是昊康体育的“隐形引擎”,其自主研发的智慧平台实现“一键报修”“数据追踪”,器材故障可以扫码反馈,体测数据生成运动处方;虚拟骑行机接入AI算法,塑形舱里的健身器械更颠覆传统,采用电子阻力取代传统配重片,从0-200公斤都可以自由调节配重,安全且适配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
“体育公园不是‘面子工程’,是‘里子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