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和出口相对疲软的当下,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相较于我国130多万亿元超大经济体量和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而言,消费总量略显不足。当前,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升级等供需匹配不足问题持续制约消费提质扩容,亟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需适配性,以拓宽消费空间,释放消费潜力。
深刻认识供需适配对提振消费的重要作用
提振消费需构建供给端与需求端协调联动的政策框架,通过提升产业供给质量与消费需求匹配程度,形成供需双向适配、动态互促的市场运行范式。
供需规模适配能够畅通经济循环,保持消费市场活力和稳定。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如果供需规模失衡,就会出现生产过剩或消费不足的问题,导致经济循环受阻,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剧烈波动,居民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消费市场活力被抑制。
供需结构适配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满足消费升级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供需结构适配意味着供给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生产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不同功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供需质量适配能够提升消费体验,增强消费信心。一方面,高质量的供给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性能、更优质的服务质量和更舒适的消费环境,从而提升消费体验,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与信任度。另一方面,供需质量适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尤其对于一些大额消费和高端消费,质量适配带来的消费信心提升尤为重要。
消费需求呈现新的特征和趋势
从消费结构看,商品消费持续升级,服务消费快速增长。2015—2024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0.6%降至29.8%,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均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商品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从以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服务零售额累计增长6.2%,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0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46.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随着商文旅体的融合发展,交通出行类、通讯信息服务类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从消费模式看,线上消费增势放缓,多渠道融合消费成主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购物的流量红利持续释放,为线上零售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现阶段,线上流量已趋近饱和状态,新增用户数量增长乏力,线上零售平台获取新用户的难度显著提升,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不断走高。这一系列因素使得线上零售增长面临更大挑战,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也难以实现进一步突破。数据显示,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率为6.5%,增速较以往有所放缓,逐渐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靠拢。值得注意的是,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在实物商品零售中所占比重为26.8%,该数值低于2022年和2023年的水平,这一变化表明线上零售占比正逐步趋于稳定。与此同时,数字消费推动消费渠道从“互联网+实体商店”的组合向“产品基地+数字平台+物流配送”的新型组合方式转变,实现了“线上为线下引流、线下为线上提供配送和体验等服务”的线上线下联动、融合互动发展的模式,带动餐饮、出行、住宿、娱乐、教育、金融等诸多消费行业的转型升级。
从消费群体看,代际差异驱动消费偏好分层,收入差异带来消费信心分化。从不同年龄群体看,1995—2010年出生的Z世代人群偏好“兴趣消费”,追求潮流、社交属性和体验感,偏爱国潮品牌和小众文化,注重即时满足和线上社交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