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环节。休闲消费涵盖旅游、体育、文化娱乐、健康等多个领域,代表着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对释放内需潜力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将恢复和扩大休闲消费置于优先位置,明确提出了多项促进休闲消费的相关举措。随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落地见效,休闲消费市场活力逐渐恢复。
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以体育、旅游等为代表的休闲消费市场呈现持续恢复和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休闲消费成为了拉动内需不可或缺的力量。
旅游消费持续复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持续恢复,国内出游总人次达56.15亿,旅游总消费规模达5.75万亿元,人均每次旅游消费为1024.04元。与2022年相比,复苏态势显著,出游人次增加30.85亿,总消费额增长3.71万亿元,人均消费提升217.72元。更为重要的是,出游人次与总消费规模均已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标志着旅游消费从“恢复性增长”向“扩张性增长”发展。
体育消费规模持续扩张。据清华五道口体育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2024年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了约1.5万亿元,且保持较快增速。后疫情时代,大众对增进身心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走向户外、亲近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对品质化、个性化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更加明确。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体育消费潜力的加速释放。
旅游、体育消费的持续恢复是休闲消费市场整体复苏的代表。休闲消费链条长、覆盖面广,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装备制造、场地服务等多个关联产业。休闲消费的持续恢复与扩张,有效激活了经营主体活力,显著促进了服务业复苏与升级。休闲消费已从过去相对“奢侈”或“可选”的消费类别,逐步转变为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必需品”和“刚需品”,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它无疑是扩大内需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制约休闲消费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
尽管休闲消费恢复态势向好,但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阻碍着其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持续提升以及对内需拉动作用的充分释放。
首先,居民休闲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显薄弱。2024年,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明显放缓。核心原因在于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直接抑制了消费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疫情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回落,实际购买力承压。与此同时,就业预期转弱进一步削弱了消费信心。数据显示,2022—2023年期间,城镇就业人数年均增量仅为130万人左右,显著低于疫情前20年年均增长水平。就业增长乏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劳动者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进而抑制了其消费意愿。此外,资产价值缩水产生的“负财富效应”也是关键因素。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股票等主要资产价格普遍下行,导致中国居民持有的财富大幅缩水。这种缩水不仅直接降低了居民的账面财富,更通过“负向财富效应”影响了消费心理。叠加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大额刚性支出的普遍顾虑,相当一部分居民倾向于采取更为保守的财务策略,增加预防性储蓄,压缩消费支出。在此背景下,休闲消费预算空间自然也被挤压。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高质量供给不足、智能化水平较低和人才素质不高三大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