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博弈下的战略竞合:中欧经贸合作新特征
作者 张文佳
发表于 2025年6月

自1975年建交确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欧双边关系经历了从建设性接触到战略竞合的深刻转型。1985年《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奠定了早期经贸往来的制度基础,而2003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则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蜜月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和全球地缘格局的深刻演变,中欧关系呈现出多维度的战略竞合态势。

中欧关系呈现非对称性

与动态博弈特征

其一,贸易关系呈结构性非对称。

根据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2024年上半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达1522亿欧元,同比缩减8.3%,但仍维持高位。从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31.8%)、机械设备(21.5%)和化工产品(12.7%)构成逆差主要来源,其中电动汽车及零部件逆差同比激增22%,凸显欧盟在新能源产业链的结构性依赖。

欧盟对华政策在2019年迎来范式性转折。当年发布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文件突破传统双边关系框架,首次将中国明确定义为兼具“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与“系统性制度对手”的三重复合体。这一认知重构在2021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遭欧洲议会冻结后加速显性化。2023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正式提出“去风险”战略框架,6月通过《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构建政策体系,10月即启动针对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出口欧盟的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比亚迪、上汽、吉利等主要中国车企。进入2024年,该政策持续加码,1月出台“关键技术清单”实施出口管制,4月通过《反胁迫工具》强化贸易防御,7月欧盟委员会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9月又将调查范围扩展至风电行业。政策效果已显现: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在欧份额从2023年8%降至2024年6.5%。欧盟委员会还根据《外国补贴条例》于2025年4月28日宣布对中国进口的高空作业升降机械设备征收最高达66.7%的关税。若欧盟现行的“去风险”政策与中国产业升级战略持续深化,预计至2025年中欧双边贸易规模或将面临15%-20%的显著收缩。但我们也看到,转口贸易渠道的快速扩张(特别是经越南转口的贸易量同比增长27%,墨西哥转口增长19%)正在形成重要的缓冲效应,部分缓解了直接贸易受限带来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先企业正积极调整全球化布局策略,通过深化欧洲本土化生产来应对贸易壁垒。比如,宁德时代2024年德国图林根工厂的电池产能已提升至28GWh,可满足约35万辆电动车的需求;而比亚迪(BYD)官方公告显示,其投资7.3亿欧元建设的匈牙利塞格德工厂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达15万辆电动车。这些战略性投资正在重构中欧产业合作模式,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逐步转向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价值链整合。

其二,产业分工呈非对称依赖格局。

中欧产业分工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非对称特征,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在关键战略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关键原材料供应链风险评估报告》,欧盟在若干关键工业原材料领域对中国存在严重依赖:稀土永磁体的进口依赖度高达94%,锂电池关键材料的依赖度为89%。尽管在光伏硅料领域,欧盟对华依赖度已从2021年的84%降至73%,但这一降幅仍远未达到《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的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在高技术制造领域对欧洲的依赖程度正呈现系统性下降趋势。半导体设备的进口来源中,欧洲份额已从2019年的45%显著降至2024年的32%。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战略的实施。不过,在航空发动机这一技术门槛极高的领域,中国仍维持着对欧洲28%的进口依赖度,反映出该领域技术自主化的特殊挑战。

这种动态演变的非对称依赖格局正在深刻重塑中欧产业博弈态势。欧盟通过《欧洲工业战略》加速推进“供应链多元化”战略,而中国则持续深化“科技自立自强”政策导向。这两种战略取向的互动,预示着中欧产业关系将进入一个更具竞争性的调整阶段。

其三,中欧双向投资呈现非对称相互依赖。

中欧双向投资呈现典型的复合相互依赖特征,其非对称性在投资规模、领域分布与制度环境三个维度形成动态博弈格局。首先,投资规模动态演变。截至2024年底,欧盟对华投资存量达3860亿欧元,是中国对欧投资存量(1838亿欧元)的2.1倍,但这一差距较2020年的3.5倍显著缩小。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