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风,吹到中学
作者 黄泽敏
发表于 2025年6月
AI创意图(制作/郭嘉亮)

SCI论文,第一作者,对于很多本科生和硕士生来说,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一名高中生却“信手拈来”,不到半年,两次以“一作”身份,发表重磅SCI论文。

5月底,陕西省西安中学国际部2024届学生张某苒,便是这样引发了关注。媒体梳理发现,张某苒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先后于2023年12月和2024年4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其研究成果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众多领域。

也是在这期间,张某苒还以第三作者发表一项关于保健品中褪黑素的研究,也是一篇SCI论文。

但更引人瞩目的是,张某苒的名字,总与陕西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张某莺同时出现,即便没有署名张某莺,致谢部分也提及了后者的帮助。

随后,两人被证实为父女关系。

西安中学国际部一位工作人员向媒体确认,张某苒系该校国际部学生,“成绩一直很优秀,雅思成绩8.5,高中毕业之后就出国留学了”。其还提及,学生父母均为教授,推测论文“应该是和他人一起合作,家长应该给了指导”。

同时,与张某莺同一课题组的老师表示,已经把相关情况反映给学校,“没有任何问题”,并称该学生“很努力,老师也很努力”,后续将收集质疑声上报有关部门。

这些回应未能平息公众质疑。网友们疑惑,什么样的学术训练能让高中生在SCI论文上占据一席之地?也有人质疑,父女联合署名是否涉及父亲利用职务之便为女儿“铺路”?

高中生何以发论文?

针对“高中生发论文”的讨论,要么惊叹是“学术天才”,要么质疑为“世袭学阀”。矛盾的核心在于,SCI学术成果与高中生身份之间的割裂感。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献索引数据库,SCI是学术界公认的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本科生和一般硕士生来说,没有经年累月的学术训练,很难发表一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更遑论一名高中生这样密集地发表。

笔者梳理发现,在张某苒与张某莺共同署名的论文中,其中一篇是关于保健品中褪黑素的研究,于2023年10月发表在国际期刊《AnalyticalMethods》。这是分析化学领域的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2.7,JCR分区Q2,中国科学院分区化学类3区。张某苒为第三作者。

2020年12月,北京,青少年野外科研志愿者进行生态监测

另一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题目是《计算分析和药物再利用:针对TDP-43RRM使用FDA批准的药物》,聚焦TARDNA结合蛋白(TDP-43)这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标记蛋白—其异常聚集,往往被认为与亨廷顿氏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额颞叶痴呆症等罕见病有关。该论文于2024年4月在《TheJournalofEmergingInvestigators》(JEI)发表,JEI为非核心期刊,主要作为学术训练平台。

从这些论文来看,张某苒“深耕”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免疫学和分析化学等领域。

另有一篇“一作”SCI论文于2023年12月在《BiotechnologyJournal》发表,是一篇关于抗体模拟物的研究。张某莺并不在合作者之列,但也给予了支持。文末作者贡献显示:“张某苒和二作(LongjiangWu,陕西理工大学)贡献同等,前者负责概念构思、方法设计、调查研究、验证、数据管理以及原始草案的撰写。张某苒所付出的努力已得到其父母的充分认可与全力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张某苒曾多次获国际大赛奖项,其中包括2023年英国生物测评(BBO)全球金奖、2022年美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奖、2022年澳大利亚化学测评(ASOC)全球二等奖等。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