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争议和志愿这门生意
作者 永舟
发表于 2025年6月
张雪峰

不久前的5月底,志愿填报网红名人张雪峰(原名张子彪)在直播中表示,由于“动了太多的人的蛋糕”,他可能会退出网络直播。如果8月或9月见不到他直播,他就是“遇到事了”。然而一周后,他又宣布自己将在6月中下旬—高考填报志愿的高峰期,每晚进行报考直播连麦。

作为曾经的考研老师,如今的教育行业老板、投资人,张雪峰在他口中的“这一行”里几乎已经不可超越。如今,张雪峰的全网粉丝超过6000万,据天眼查数据,张雪峰的名下关联企业10家,业务涵盖教育咨询、图书出版、研学旅行等领域。张雪峰曾在巡讲中表示,自己名下有三家公司,其中一家即将上市,上市后能变现几个亿,另一家估值5亿—8亿元。

张雪峰的存在和爆火,是学历变迁的一种缩影。十年寒窗苦读,一周填报志愿,庞杂的学校与学科,必然内含信息差,使得张雪峰在考研和志愿填报领域一度风生水起。

但张雪峰也一度因对学科与学校的个人评价陷入争议,比如“文科无用”“新闻学无用”等极端观点,使他在部分人眼中成为制造焦虑、功利主义者的扬旗者。

张雪峰对此早已驾轻就熟。他常在直播间里穿一件或备一件印着“对不起”的T恤,以便随时可能得罪他人的时候,对着镜头一字一字地说声“对不起”。

这是一种很好的策略,言下之意是:虽然我说的话会得罪人,但我说的是实话,所谓“忠言逆耳”。他的底气来源于总是挂嘴边的“普通家庭”。对普通家庭、普通孩子的人生指导,防止他们因为表象的偏颇而走弯路,走绕路,这是张雪峰自诩的价值所在。

风口上的人

高考生和家长群体里流传着一句话:“七分考三分报”。全国3000多所高校,800多个本科专业,精准筛选最适合考生且能“最大化利用每一分”的学校、专业,成了门手艺,也成了门生意。

据天眼查数据,2013年,全国申请注册的高考志愿填报机构(企业)数量还只有个位数。到了2019年则猛增至330多家。2014年“新高考”改革后,考学的规则变得复杂,志愿填报机构数量开始井喷。

2016年6月,张雪峰靠一支自制视频《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在网上走红。那时候,三十出头的张雪峰还是某机构的考研老师,已经在北京“漂”了12年。

张雪峰自己的成长叙事,本身就是无数底层高考学子心中向往的一种范式:一个来自东北小县城的“做题家”,经过多年艰苦的北漂,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闯入更大的舞台,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成名后,张雪峰瞅准风口乘胜追击,参与综艺节目、运营社交媒体账号,积累一定人气后,果断带货、卖书、开班,一气呵成。他曾自曝,自己每年仅靠讲课就能挣几百万。如今,张雪峰的直播间“一线”(连线)难求,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商人属性,就像一个土豪煤老板,一边为“平民”做事,一边拿“自己该得的”。

5月10日,北京交通大学举办校园开放日暨高招咨询会,吸引北京及周边地区考生和家长前来参观咨询

在直播间里,张雪峰会针对不同家庭的情况和孩子本人的性格,为其制定精确的建议。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