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热”退烧,中产家庭不练琴了
作者 莫奈
发表于 2025年6月
AI创意图(制作/施泽科)

萧星是西安的钢琴老师,两年前,她开了一家自己的钢琴工作室,有着稳定的生源。不过,她发现,比她后毕业的学弟学妹,不再那么好找工作了—消费降级的家长们,不再选择略显奢侈的钢琴课程,反而会把钱放在学科辅导班,或者是更为实用的编程班、机器人班。

萧星的感受,可以从钢琴行业的销售数据得到佐证。从两年前开始,钢琴销售突然急剧下滑,进入颓势,至今仍未消解。去年上半年,珠江钢琴还是上市12年来半年报首次亏损。没想到,今年数据还要更差。

上世纪80年代起,钢琴热席卷中国时,家庭里有一架木制的钢琴,有一个学钢琴的孩子,是一件时髦又体面的事情。在最高峰时期,多家机构曾出具报告显示,中国学琴儿童总数达3000万。市面上数之不尽的钢琴教培机构和宣传标语,暗示着家长们只要把金钱和精力投入到这架大机器上,就会获得理想的未来。

但如今家长们的心态,已经出现了集体性的反转。社交媒体上,纷纷出现“兴趣班不要学钢琴,还不如选编程”等类似帖子。钢琴教育为何渐渐淡出家长的主流视野?以此谋生的钢琴老师,又该何去何从?

从学钢琴成为热潮延续十多年至今,钢琴从业者的起起伏伏,见证了一代教育理念的变迁。

钢琴教育难

2016年,萧星考到了西安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当时,有朋友推荐她到培训机构里兼职,于是从大一开始,她就开始了尝试带课,并爱上了这份工作。

即便是周末需要7点起床,坐40分钟的公交从市区赶到郊区,她还是有一种新鲜感,觉得自己“像个小老师一样了”,新的世界在面前徐徐展开。

然而,这两年以来,她通过自己的后辈才发觉,现在学钢琴的孩子没以前那么多了。“为什么?”几乎每位从业者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家长观念的变化。

消费降级和学科导向转变的潮流下,计算机、科技、体育类的培训变得很热门,成为了“中产家庭必备三件套”,而钢琴教育则变得远离刚需,颇为奢侈。家长手里可以支配的钱变少了,只能投资在跟学习直接相关、能快速看得见投入的目标上,譬如数学、英语等培训班。

2024年7月6日,河北石家庄,一名儿童在兴趣班里学习钢琴演奏

在萧星还收300块钱/小时的课时费时,她发现,学生上一对一的数学补习班价格已经达到500—800块钱/小时。“其实,家长还是愿意花钱的,但更愿意花在刀刃上。”

而且,小孩练琴是个“费妈”“费爸”的工作。父母不仅要管接送,督促孩子,还得陪着练习和了解进度。刚学琴的孩子一般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处于天性爱玩的年纪,要让他们坐下来练一两个小时的琴,本身其实更考验父母的毅力。

萧星从四岁就开始学琴,她回忆说,自己曾经是个练琴困难户,学琴之初进步很慢,问题也很多。不过练到四年级的某一天,突然自己就学会进行即兴伴奏了,在那之后,她发现不管听到什么曲子,都能弹出来。不过像她这样“顿悟”的,也不是大多数。

有家长在社交平台上记录道:“钢琴的入门不难,但是枯燥,越学越难,越难越不容易练。”在家长圈子里,都流行这么一句话,“不练琴的时候父慈子孝,练琴的时候鸡飞狗跳”,可见,钢琴教育是一件举全家精力完成的事情。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