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荒,一个死局?
作者 谢奕秋
发表于 2025年6月
2025年6月2日,日本名古屋,民众排队购买政府储备大米

美国前一阵闹“鸡蛋荒”,日本则是“大米荒”。美国的“蛋荒”经过从土耳其、巴西和韩国等国进口鸡蛋,价格总算平抑下去,但日本的“米荒”却迟迟不能收场,5月下旬米价还创了一年来新高。

首相石破茂也急,炒掉了那位失言称“从不买米,家里多到能开店”的农相,换个法子投放国家储备米,效果如何还要等俩月再看。但美国那边贸易谈判逼得急,日本的宏观环境很不妙,30年期日债跌得比美债还狠,怎么看都像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日文称美国为“米国”,但美国米要进日本可不容易。美国抱怨日本对进口大米征税高达700%(实际要低一些),并催促扩大免税进口配额。

石破茂不敢硬顶,准备了一个谈判预案,准备多放点美国米进来,多少额度呢?6万吨。

6万吨能干啥?日本全年大米消费的1%不到,等于说“谢谢,不需要”。

当然,这不是最终决定。石破茂即将要去加拿大见特朗普,不拿点“见面礼”不行,但若在大米上松口,农民伯伯们一生气,7月的参议院选举还要不要选了?

不搞进口搞“平籴”

“我们将消除国民对大米价格的不安。”接任农相后,小泉进次郎喊出了一个小目标—“实现5公斤2000日元的价格。”

也就是说,普通袋装的10斤大米,目标是降到折合人民币100元,那现在是多少钱呢?几天前,日本官方统计的5月中旬一周均价为4285日元,折合人民币215元。

这也难怪,政府投放市场的“平价米”供不应求(如大阪某米店,200袋平价米7分钟售罄),囤积居奇成为时髦,“大米盗贼”频现,餐饮企业开始混用口感差的进口大米,就连部分中小学的午餐里米饭也少了。

此番日本“米荒”,人称“令和大米骚乱”,凸显了其社会—政治后果。但其经济肇因更值得深究。

2025年5月29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在活动中品尝米饭团

日本长期依赖“减产政策”来维持国内米价不降,即通过限制水稻种植面积(如把四成水田改种其他农作物),来人为控制市场供应。

为防止进口大米搅局,日本每年根据WTO要求所进口的约77万吨大米中,只有约10万吨被允许作为主食售卖,其余用作饲料或加工食品(如米酒、米粉)原料。

然而,2024年的极端高温导致日本水稻歉收,加上疫情后旅游业复苏推动餐饮需求激增,使得原本脆弱的供需平衡被打破。

去年8月,日本气象厅关于中长期海槽大地震的预警,叠加同期宫崎县近海的7.1级地震,动员了一批囤米族到超市抢购。新潟等主产区的大米库存一周内耗尽,“一人限购一袋”加剧了市场短缺预期。2025年米价失控性上涨的隐患,就此埋下。

日本首相石破茂

日本的国家储备米大致有100万吨,够全国吃俩月。今年3月以来,政府已4次投放储备米共计41万吨,前3批31万吨有九成多被日本农协竞标收购,仅有7%流入零售市场。

投放储备米“雷声大、雨点小”背后,是自民党与农协长期形成的“政—官—农”利益联盟,使得任何市场自由化或扩大进口的改革都举步维艰。

利益团体结盟牟利,导致稻农生产成本高昂,实际不怎么赚钱,加上日本农民平均年龄已超70岁,农技更新慢,如果政府取消补贴,他们竞争不过大农贸公司,更会拒绝种粮。

而在日美谈判中,美方要求日本大降农产品关税,尤其是大米关税。虽然美国大米口感不如日本米,但石破茂政府的确曾考虑扩大进口(如从35万吨小幅增至41万吨),以缓解“米荒”,并作为谈判筹码换取美国在汽车关税上让步。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