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打工的采茶女
作者 邢亚琪
发表于 2025年6月
山东日照:茶园依山就势层层叠叠 村民园中采新茶    图/视觉中国

早上五点多,窗户外的天已经隐隐透出点点白光。王芳穿好衣服,翻身从床上起来,睡在一旁的丈夫睡眼惺忪,问她:“一会儿就走了?”

两人窸窸窣窣起床,王芳拿出头天晚上收拾好的衣服、饼干、饮用水和身份证等,又清点一遍确认没有遗漏后,往厨房走去。

丈夫已经在锅里煮上鸡蛋,王芳匆匆看了一眼,有十几个,几乎铺满了锅底。旁边另一口锅里是正在沸腾的热水,站在一旁的丈夫正准备做汤面条——在讲究“上车饺子下车面”的河南,人们朴素地坚信,吃了饺子和面条就能平平安安出门、开开心心回家。

福建泉州:140名女工进山采茶    图/视觉中国

这是2025年3月末的一天,王芳和同村四名女性约好要乘大巴车从河南省出发,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采茶叶,领队和其中一位女工是王芳的亲戚,其余两位采茶工是王芳十分相熟的邻里。确认出发时间时,领队曾告诉王芳,本次去往安吉采茶的除了本村人,还另有31人,或在沿途城镇上车,或在高速服务区等候。

这是王芳第二次离家千里采茶,她的行李轻了不少,也更相信自己这次能赚到更多薪水。

熟悉的土地

面相上显示出超过实际年龄的衰老,几乎是王芳所在村子中所有女人的共同特征。2025年,只有56岁的她,皮肤黄中透黑,脸皮松松的,年轻时水灵的大眼也变得浑浊。

这种外化的表现和岁月侵蚀有关,也与常年操劳密不可分。在王芳生活的村子里,有百余户人家,总人口不过千人。和她同岁的女人们总是在结婚后留守家中,一边照顾子女,一边料理农田,偶尔到周边村子里做些小工,内容也多与农事有关,比如夏末秋初帮别人掰玉米,葡萄长出果穗后套袋子,或者去蔬菜地里帮忙砍包菜、白菜等。

烈日炎炎下,她们毫无防护的身体和庄稼并立,而脚下的农田始终是她们最熟悉的生产资料。在当地,站一天和弯一天腰的工资几无差别,大概都是60元,种地是女人们和上了年纪的男人们为数不多的,可以赚钱的营生。

年轻时,王芳并不愿意成为被绑在土地上的人。她曾和村里几名交好的女性一起到县城里打工,先是找了一家专门生产鞋服的工厂,后又到饭店里应聘服务员,兜兜转转三两天,最终又回到了村里。王芳记得,她们在鞋服厂试工时,组长十分不耐烦地形容她们“笨手笨脚,什么也干不了”,后来到饭店里,又遇到一位焦躁的顾客,冲她们喊“服务员,上个水怎么这么半天?”

那是王芳和朋友第一次尝试外出做工,最终无功而返。种地,再次成为她们赖以为生的手段。不需要看人脸色,只看天意和农耕技术的选择,在最大范围内保证了她们的自由和尊严。

此后几十年里,王芳除了和村里人一起到地里种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还会自己拿着镐头到山里挖草药,晒干后每斤十几元至几十元的价格足以让人心动。风吹日晒下,她看上去精瘦干练,似乎浑身都冒着生命的热气。只不过随着岁月流逝,她的眼睛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有些看不清东西。

和王芳一起前往安吉采茶的女工中,仅一人有长期在外打工的经历,她是王芳的嫂子,今年已经58岁了,因为年龄过大,去年刚刚被辞退。

本文刊登于《财富生活》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