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AI浪潮,重塑董事会决策文化
作者 张睿开
发表于 2025年6月

AI在给董事会的传统决策方式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影响其决策文化重塑进程。人类与AI之间如果既有分工,又有对话,更有协同,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创新、优化决策与监督机制,有望推动董事会在主导的变革中,更好地发挥核心职能作用

在现代企业治理架构中,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其运行模式、运作文化直接关乎企业的兴衰成败。而外部董事作为连接市场经验、行业智慧与企业治理的关键枢纽,其价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冲击——人工智能(AI)以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能力与模式识别效率,改写董事会决策的逻辑基础,并正在重塑董事会文化。一方面,AI对传统经验驱动的决策范式发起挑战,动摇了董事权威的根基;另一方面,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又为科学决策开辟了新维度。

在这场人机协同的公司治理革命中,外部董事如何在冲击与机遇中找准定位,成为重塑董事会文化的关键课题。本文将从AI对董事会决策的双重影响出发,结合国企外部董事的独特属性,探讨其在技术浪潮中应承担的角色:既要守护企业家精神、董事个体权责利中不可替代的人类特质,又要成为驾驭技术的“外行中的内行”,推动董事会从“经验权威”向“数据增强型智慧”转型,最终构建人机共生的决策新生态。

AI对董事会决策文化的双重影响

冲击:技术理性与经验权威的碰撞

1.经验判断的权威性消解

董事会运作、董事履职最基础的平台是董事会会议,董事会决策既是董事会的基础功能,也是考验外部董事最重要的载体。传统董事会决策高度依赖董事的行业直觉与管理经验,这种“资深人士权威”建立在董事数十年职业生涯积累的隐性知识之上。然而,AI通过机器学习挖掘的海量数据关联,或许与人类经验形成“认知冲突”。例如,一家制造业集团董事会曾基于高管团队对线下渠道的深厚经验,否决了AI提出的“大幅缩减实体门店、转向直播电商”的建议,理由是“线下体验不可替代”。但次年市场数据显示,同类企业通过AI预测的渠道转型策略实现了30%的营收增长,这暴露了经验判断对消费趋势变化响应的滞后性。“算法黑箱”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冲突,无法追溯具体变量的权重逻辑——这种“可计算不可解释”的决策依据,让依赖因果推理的董事陷入“专业自信危机”。当AI输出的结论与人类直觉相悖时,决策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开始动摇。

2.责任界定的模糊地带

技术介入引发的责任归属困境,成为公司治理的新挑战。这种责任真空在国企治理中尤为敏感:外部董事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人,若因AI建议失误导致决策偏差,难以厘清是“算法缺陷”“数据偏差”还是董事个体的“判断失职”,可能削弱问责机制的有效性。

3.创新活力的隐性抑制

AI对历史数据的路径依赖,正在制造“数据茧房”,柯达案例便是前车之鉴。柯达的市场预测模型过度依赖胶卷业务的历史利润数据,忽视了数码技术早期专利信息的“弱信号”,最终错失转型机遇。国企董事会中,类似风险同样存在。在风险偏好偏于保守和稳健的公司,如果AI战略模型大量基于所处时代积累的资料,对新技术的颠覆性潜力评估不足,将导致外部董事在审议战略规划时,难以突破模型设定的“安全边界”,从而抑制企业家精神中“敢于冒险”的创新基因。

4.技术鸿沟的认知挑战

AI技术的快速迭代让董事面临“能力恐慌”。

本文刊登于《董事会》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