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
发表于 2025年6月

中小银行如何更好地减量提质?

数据显示,2024年有将近100家村镇银行解散。今年一季度以来,超过40家银行退出市场,其中村镇银行占比较大。而截至2025年3月末,全国参加存款保险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3713家。

【微评】

我国是否需要维持4000家左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规模?在金融监管部门将“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作为当下首要重点目标时,“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已经成为我国中小银行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这里,我们不妨看一下美国的情况。

美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2023年第四季度银行业报告》显示,受保商业银行数量为4136家(含全国性银行和州立银行)。若计入未投保的商业银行及信托公司,总数约为4200家。

导致美国商业银行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单一制银行体系的衰败。1994年美国《州际银行法》的颁布推动了银行业的跨州并购,原先仅在一地开业的单一制体系被打破。银行业的跨州经营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消灭”了很多缺乏竞争能力的中小银行,银行数量大大下降。可见,人为的经营地域限制与银行单一制经营模式,是银行数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对我国银行业来说,目前国内中小银行、村镇银行的改革路径大多采用“村改支”模式进行。这一做法简单可行,或者社会影响和产业波动最小。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要充分估计复杂性和挑战性,在以兼并重组方式推动“减量”的过程中,注重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在“提质”方面获取新的思路,避免延续之前中小银行存在的经营痼疾,避免出现改制后股权归属虽然变了,但经营水平难有提升的情况。

191份年报审计获“非标”意味着啥?

据媒体报道,在已对外披露2024年年报的5403家上市公司中,5212家上市公司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比约96.5%。此外,20家上市公司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99家上市公司被审计机构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72家上市公司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微评】

占比3.5%的191家上市公司之所以被出具“非标”审计报告,主要原因包括: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无法判断立案调查结果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其中,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主要源于经济周期性规律与竞争环境改变,可以理解为外部因素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如果这一因素多少让上市公司有一点无奈的话,那么无法判断立案调查结果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妥妥地属于公司自身的问题。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如果认为“无法判断立案调查结果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意味着基于案件进展信息保密、不充分或者调查、处罚结果未明,上市公司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审计人员在此情形下所做的一种审计判断和表述。其要点不在于报表的真实性,而在于报表的不确定性。这一表述清晰表明:上市公司已经有调查案件发生,并可能遭受监管处罚,后续存在进一步面临法律风险与法律责任的可能。

其次,“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无法执行某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或获取必要资料,从而无法形成审计结论的情形。常见的原因有:被审计单位拒绝提供重要资料、限制对账、限制现场盘点等。外在环境或条件存在客观限制也是重要原因,例如财务资料灭失、审计时间不足、审计时机已过、监管机关限制信息披露等。“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程序性、外部问题的客观描述,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客观性存疑的委婉表达,被审计单位需根据具体受限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以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准确。

此外,“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是指企业在关键控制环节存在严重风险隐患,可能导致重大错报未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从而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或企业合规性。值得注意的是,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依据,是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相关规定,不存在自由理解和判断的空间;一旦认定被审计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意味着公司在内部治理制度设计或执行层面存在系统性、广泛性或关键控制点失效的情形,不仅可能导致资产流失、信息失真或管理失控的风险,而且很可能已被列入处罚的“黑名单”。据报道,2024年年报被出具“非标”审计报告的191家上市公司中,101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的*ST、ST类公司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消费金融机构为何频触“雷区”?

人行湖北省分行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信息显示,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因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相关管理规定,被罚款72.7万元。除湖北消金外,内蒙古蒙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也因相关问题被处罚。

【微评】

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公司信用信息管理不当行为的查处,属行政处罚行为,具有公法属性。从人民银行罚单来看,信用信息报送不充分、异议处理不当,违规查询、采集个人信用信息等方面都是消费金融机构容易触发的“雷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一是,消费金融类产品大多为信用贷款,并以其便捷、简单特点,直接服务于消费者需求,相对于普通贷款,其多依赖借款人的诚实信用状况确保还款,对借款人信用信息需求较高;

二是,消费金融类产品大多通过各类平台发售,业务自营比例较低,这种经营模式一方面加剧了消费金融公司对平台的依赖,也使得过度收集客户信息成为平台与消费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一种措施;

三是,消费金融机构缺少实体店面,通过网络与客户手机端为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这也为信用采集、提供、查询的不合规提供了可能。

点评人杨为乔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刊登于《董事会》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