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留学,“重启”还是“回圈”?
作者 任早羽
发表于 2025年5月
AI创意图(制作/施泽科)

去年4月,一个普通工作日,战略咨询师罗尔在工位上打开了保存已久的辞职信模板,一字一字地敲下了自己的姓名。这一刻,她期待了很久,连身心都格外舒畅。

她受够了做“漂浮的市场分析”,自觉薪资不高、毫无前途。工作两年以来,“换个赛道”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罗尔曾试图跳槽,但在一次终面时,却被另一个更有经验的候选人比了下去。

于是,罗尔决定重启曾被疫情搁置的留学计划。这一次终于成功,她拿到了心仪已久的英国硕士项目offer,并且选择了与本科时完全不同的专业。她想重回校园,积累更多靠近市场的项目经验,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

递交辞职信这天,罗尔在办公室广而告之了这则消息,所有人都祝福她,甚至羡慕她。一个月后,她终于交接好所有工作,得以离开这个工作了两年多的大厦。离开时,她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动态,图片里有离职当天收到的花,有离开大厦时自己的背影,文案是,“重启人生”。

罗尔不是孤例。《2024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显示,在整体应届海外毕业生中,有工作经验的这部分留学生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上升,从2021年的15.07%上升到2024年上半年的17.02%。

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交平台里飘着的一条又一条“辞职留学,重启人生”的帖子。它们散发着迷人的光华,持续吸引着倦怠的职场人。但是,逃离工作、重回校园,真的能解决本质问题,使得人生实现真正的“重启”吗?

留学已经一年,正在英国写毕业论文的罗尔,在电话那头毫不犹豫地说出,“重启不了一点”。

困 境

“(设计师)这个工作什么都不好。”留学之前,陈萝有过两份工作,都在风景园林设计这行打转,最终她用自己的经验,给这个行业下了定论。

从高中开始,陈萝就喜欢设计,和周围的同学不同,她非常清楚自己想在大学读什么专业。最终,她如愿考上了全国最好的风景园林专业,并入职一个大设计院。

陈萝自述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她思考过,如果工作要占去人生这么多的时间,那么一定要做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我真的设计出一个很漂亮的公园,落地后有很多市民去享受它,就算每个月给我三四千块钱,每天加班,我真的也无所谓。”

但现实是,设计院每个月四千元的工资,确实支配掉陈萝近乎所有的时间,但只是把她当作一个实现领导想法的画图工具,要她交出撇去自己设计想法的设计稿。

陈萝曾19天连续无休上班,就算晚上11点回到家,甲方一个电话就能把她从床上叫起来改图,最可气的是,“他们还说目的不是为了改图,是为了让我知道客户意见很重要,要的是服务态度”。

她时常想,吃过了风景园林的苦,应该不会有什么是自己承受不了的了。转行的念头,开始在陈萝脑海里盘旋。

2020年,林启硕士毕业,进入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工作,结果疫情导致业务大幅度回落,项目难以积累,缺乏实战经验,“大家都没事干”。到了2021年年底,林启发现身边有朋友在2—3年内就经历了反复裁员,在公司里也很难有更多积累,“工作非常‘牛马’”。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5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