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旅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市场需求在高速增长:Z世代消费群体对情绪价值的追求,乡村振兴战略释放的政策红利,数字技术赋能的体验升级浪潮;另一方面,却是行业发展的隐疾凸显:大量景区空置,历史文化街区沦为“义乌小商品集散地”,许多项目陷入“建得起养不起”的泥潭。这种矛盾背后,也折射出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规划与运营割裂、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失衡。
在此背景下,山河文化旅游发展(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河文旅”)以“全产业链双O模式”破局,用十年时间完成从区域性广告服务商到覆盖文旅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蜕变。其创始人庞奇坦言:“文旅不是拼速度的生意,而是拼耐力的长跑。”
困局:运营真空
文旅项目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在庞奇看来,是运营和资本。这个看起来文文静静的90后老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在传统文旅项目的开发链条中,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往往由不同主体分段承接,形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格局。这种模式导致规划图纸上的运营策略与文化IP难以落地,设计阶段预留的商业空间也无法契合运营需求,最终导致项目陷入“规划高大上、运营一地鸡毛”的怪圈。
除了运营乏力之外,更深层的矛盾还在于盈利模式单一。
以某5A级山岳景区为例,其门票收入占比高达78%,但游客人均二次消费仅38元,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20元。景区内虽布局百余家商铺,但因前期缺乏统一的运营规划,导致80%的商户售卖雷同的义乌小商品和快餐,文化体验业态几乎空白。这种粗放式开发使得游客停留时间不足2小时,周边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另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运营时盲目引入连锁品牌,忽视了在地文化挖掘,导致项目容易陷入“千街一面”的同质化竞争中。政府主导的项目虽然能够短期拉动投资,但若缺乏市场化运营能力,也极易陷入“建设—亏损—再建设”的恶性循环。
山河文旅在早期服务地方政府时,便敏锐洞察到这一痛点。“我们接触过太多‘半死不活’的项目,问题都出在前期没人算明白账。”庞奇回忆道。“我们在做策划的阶段,就会把运营规划进去。运营前置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做规划,而且也能更快落地。”
破局:创新模式构建产业闭环
基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山河文旅创新性地提出了“O+PMC+O 运营策划+项目管理总承包+运营实施”项目运营全周期服务模式,将运营思维贯穿项目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