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要“假出海”
作者 林雪萍
发表于 2025年5月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进入百舸争流的状态。东南亚、欧洲、非洲,到处都能听到中国企业落地生长的故事。

自2018年以来,东南亚一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区域。这也造成了越南、泰国等工业用地价格的快速上涨。

中国新能源车企凭借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在欧洲市场上攻城略地,仿佛一匹黑马突袭。欧洲市场也迎来了中国电动汽车投资的高峰,中国在匈牙利的投资仅用两年时间就快速超过了德国和韩国,位居第一。中东的新能源产业正在紧紧拥抱中国。光伏、数字科技、跨境电商也正在成为中国投资的新宠,抢走了基建的风头。

一时间,中国企业纷纷开始制定出海战略,从手机、电视到汽车、园林割草机,行业包罗万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起移动。中国从“制造力中心”到“设计力驱动”的切换周期还没来得及完成,全球制造业的洪流就已经开始进入了新的峡谷。

百舸争流之中,企业纷纷出海到底在寻找什么?是获取价值,还是降低成本?是担忧应验“不出海,就出局”的说法,还是企业战略需要?如果企业只是基于短期利益的考量,那么出海的行动只是形式上的“假出海”。如果企业真的要“出海”,就需要一套完整的“真出海”战略。

三个空间:地理、认知、价值

真正意义的企业出海,并非仅仅是产品出口的自然延续,而是公司基因在海外的再次扩张。很多企业对于海外业务并不陌生,然而,单纯地拥有海外业务、海外员工和海外工厂,并非完成了“真出海”的使命。

企业能否围绕地理空间、认知空间和价值链空间这三个维度考量,是“真出海”与“假出海”的分界线。

地理空间,是战略出海的基本之意。大出海就是找位置。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去哪一个国家。

企业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实体公司落地,而工厂、物流中心等资产则是基本配置。如果没有法人公司的落地,没有广泛的组织动员,没有精心筹划的工厂,那这种出海基本还是销售驱动型。

2018年以后,确定工厂的地理位置就不再只是技术性的成本问题,而是全球化的整体战略考量。地理位置的选择,需要上升到地理战略的高度。

认知空间是由企业与当地社会的相互评价构成的。企业需要深度融入本地才能获得当地的信任和认可。企业只有通晓当地的法规,才能避免掉入各种陷阱而持续成长。只有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在行事逻辑上符合当地的要求。

在价值链空间上,企业需要在上下游审视,重新进行外部的价值连接。企业要能通过设计能力,驱动供应链的升级。一个在当地制造的企业,也有责任去扶持本地供应商。如果只是单纯地组装制造,则很难实现新的价值组合。

地理空间、认知空间和价值链空间,三者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即使有了地理空间的考量,对价值链空间的塑造也不可省略,否则企业在海外是否具备生存能力仍然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样的企业即使有很高的海外销售占比,也依然可能只是阶段性“假出海”。

尽管一个企业可以为自己赢得品牌的认知空间,但这种空间的打造也依赖团体行为。这往往会牵扯到对整个国家的印象。

当前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仍少得可怜。“中国最喜欢穿的是中山服”“市民骑着自行车上班”等想法,依然广泛存在于他们的印象里。

一个企业在当地民众的认知空间,往往跨越了单个公司的边界。这是由国家实力和众多公司群体塑造而形成的。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