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不见”的重庆小面
作者 王峰
发表于 2025年5月

2025年4月15日,对重庆的数万家小面馆老板而言,是自豪而又心酸的一天。自豪的是,“遇见小面”在这一天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招股书,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心酸的是,这家主打重庆小面的连锁品牌,发源地却是广州。“感觉是重庆小面的招牌为他人做了嫁衣”,当记者和一位重庆本地的面馆老板聊天时,老板这样感叹。

不在重庆 遇见小面

“不在重庆 遇见小面”这是遇见小面官网的品牌标语。八个字,就说清了遇见小面和重庆的关系:从地域上讲,就是没关系。

是的,这家已经开了380家门店,主打重庆特色小面的中式快餐连锁,其发源地竟然是“闻辣色变”的广州。

2014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其中有一集专门介绍了重庆小面,使得重庆小面迅速走红。

重庆小面的走红,吸引了三名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理科生,他们决定到重庆拜师,学做小面,他们就是宋奇、苏旭翔和罗燕灵。

来到重庆后,三人为了找到自己心中最“地道”的小面,品尝了多家面馆。最终,他们一致认为一家重庆老字号面馆最符合他们的要求。

彼时,因为重庆小面的走红,慕名前往重庆学做小面的人很多,重庆的师傅们也乐意倾囊相授,因此三人顺利拜师。

其他人拜师后,学习的模式和《舌尖上的中国》里一般无二:打调料,挑面,师父品尝,始终围绕着面碗转,而宋奇三人却把功课做到了面碗之外。

三人敏锐地发现,小面的“灵魂”藏在挑面师傅的手感与经验中—调料配比、面条软硬、蔬菜生熟全凭人工把控,“千人千面”的特质虽成就了重庆小面的市井魅力,却成为跨地域复制的障碍。

但这没有难倒曾在麦当劳、百胜等餐饮巨头工作过的宋奇。凭借理科生天生的敏感,宋奇三人梳理流程,将实验设备搬进厨房,用秤称,用量杯量,将制作步骤逐一标准化。同时,全程录像,便于他们回到广州后回放录像继续钻研。

选用什么产地的调料、油辣子的用油温度、面条煮面温度多少度、煮多长时间、调料比例、施放顺序、出餐时间等等,一碗重庆小面如何从无到有,所有过程随着宋奇三人的钻研被数据化,重庆小面制作过程有了可以遵循的数据参数。如此一来,重庆小面尽管失去了“灵魂”,却也成为可以被完美复制的标准化产品。

有了产品,开店便顺理成章,同样在2014年,遇见小面创始首店在广州体育东横街正式开业。

小面不小

自首家门店开业,遇见小面就凭借标准化的产品和数字化运营方式,颠覆了传统中式餐饮模式。微信点餐系统与智能订货系统的应用,让遇见小面借助算法精准预测客流,实现了高效运营,使多数顾客心甘情愿扫码点餐。

这种运营方式,为其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遇见小面在成本压缩上成效显著,并有更充足的发展后劲:从首店到100店耗时7年,100店到200店缩短至2年,200店到300店仅用1年,扩张速度呈几何级提升。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