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终于落地了。
美东时间4月9日凌晨(即北京时间中午12点),美国对中国再征收的50%额外关税正式生效。而在几天前的4月2日,特朗普政府向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宣布“对等关税”方案,其中对中国在现行税率基础上,再加34%的关税。

关税大棒,持续冲击着中国各行业产业链,同时也扰动着全球经贸格局。
记者对话了外贸、跨境电商、海外建厂的多位创业者,试图呈现席卷全球的“对等关税”对每个个体最具体真切的影响;以及身处风暴中的出海人,正在如何迎击风浪。
外贸从业者:政策全收,生意照做
事实上,作为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出口品类,服装和玩具的出口金额在特朗普关税政策确定前就已经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部分商品出口金额同比下滑,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1 557.4亿元,同比下降 5.8%;玩具出口金额359亿元,同比下降10.1%。
这种下降或多或少带有一定恐慌情绪,部分买家选择提前避险。有从业者表示,现在“靴子落地”,反而能更好地找到思路。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有的商家非常乐观,认为所有卖家一起涨价,业绩就不会受到影响。
以服装制造业为例,目前美国只有2.5%的服装和1%的鞋类为本土制造,其余均依赖进口。
服装外贸从业者宇鑫表示,“加了税也好,可以名正言顺涨价了,由于关税在这里,会导致美国消费者对一些产品涨价变得麻木、不敏感,因为一般消费品的涨价基本都可以怪到关税身上。”
同时他表示,如果美国消费者挺不过去这波通胀,那么消费就会停滞,只会更利好“衣食住行”这些刚需品类的发展。
中信证券纺织服装行业首席分析师冯重光认为,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纺服行业由于劳动成本、技能熟练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因素,代工端不具备迁移回美国的能力,实际最终落地的方案仍存在变更可能,且加征的关税大概率最后可以向品牌方-下游消费者完成传导。而纺服OEM组织大规模员工高效生产、配合客户进行产品开发、提供稳定的产品交期和品质的能力依然稀缺,同时本轮关税扰动将进一步加速中小产能出清,龙头代工厂长期有望延续份额提升。
而在非刚需品类中,玩具市场最值得关注。美国是中国玩具出口的最大市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15%。加征34%+50%的关税将显著提高中国玩具企业的出口成本,迫使企业积极求变。
玩具从业者春晖称,由于美国线下大型商超的产品是铁定涨价的(因为必须走集装箱清关,而非通过小包),大品牌的海外代工产品也是铁定涨价的(因为他们必须走合规清关),而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产能数量和竞争力不够的情况下,线下渠道涨价也是铁定的,导致消费者觉得线下实在太贵,从而可能不选择线下买,而选择线上电商买。之后很有可能一些消费力会直接转移到线上,算是利好电商渠道。
春晖称虽然不清楚关税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但是可以先按照长期和常态化来打算,美国市场消费全球第一,所以我们都得照单全收地照常做,只要美元维持和人民币的结算汇率、不贬值,就能继续做。
听起来跨境电商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根据特朗普发布的行政令,自5月2日起,通过国际邮政网络从中国大陆或中国香港向美国运送货物的运输承运人必须缴纳30%的从价税或者缴纳每件25美元的关税,6月1日之后每件增加至50美元。
这意味着,“低值小包直邮”的思路也走不通了。
此前的白宫简报显示,美国消费者从海外购买不超过总价800美元的商品,包裹进入美国时不收关税和税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