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的麻烦剪不断
作者 朱末
发表于 2025年5月

一把传承400年的剪刀,还是没能剪断自家乱麻。

先是3月28日,“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31.3亿元”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二。天眼查信息显示,杭州张小泉集团以及关联方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标的31.3亿元,执行法院为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紧接着,4月1日,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又新增两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法院均为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执行标的合计超4 700万元;4月2日晚间,张小泉公告称,张小泉集团是上市公司张小泉的控股股东,张小泉集团所持32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将于5月8日在淘宝司法拍卖平台上拍卖。

截至目前,张小泉集团被执行总金额高达39.05亿元,随之而来的,是法人张樟生被19次“限高”,连坐高铁都成了奢望,质押股份比例更是高达99.9%,上市公司50.19%的股权被冻结,控制权岌岌可危。

而这只是张小泉诸多“麻烦”的冰山一角。2022年,张小泉的关联公司富春控股在西安花费130亿元建产业园、供应链基地,没想到第二年就开始爆雷,连带担保责任拖累张小泉,执行案件从千万级跃升到十亿级。

也是这一年,“张小泉菜刀不能拍蒜”的新闻引发社会舆论,起因是广州一女子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菜刀断开,客服却淡定回应“菜刀不建议拍蒜”,总经理更是亲自下场称“中国人切菜方式不对”,不少网友纷纷跑到评论区留言,嘲讽张小泉是“装蒜刀”。

如果说“拍蒜断刀”是危机的引线,那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的债务就是压垮张小泉的巨石。公司已多次被强制执行,债务窟窿越陷越深,主业增长停滞,股价跌跌不休。

作为一家成立于1628年的老字号,张小泉有过无数荣耀时刻,凭借“良钢精作”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揽入怀中,与贵州茅台等比肩,坊间更是将称其为“剪刀界的爱马仕”。

时移世易,眼下,张小泉的处境像极了一把钝剪刀,锋芒不再。从“国货之光”到沦为老赖,张小泉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靠一把剪刀打天下

“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

张小泉品牌的创立最早可追溯到于明崇祯元年。史料记载,匠人张小泉率子张近高来杭州大井巷生产祖传剪刀,张小泉由此诞生。

在后续发展中,张小泉凭借高超的制剪技术不断在海内外闯出了名堂。清朝时期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1915年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获得奖项。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制剪社正式恢复张小泉称号,张小泉响应国家号召,与杭州的32家剪刀作坊合并,组建“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正式进入公私合营阶段。

这一改革将原本分散的家族式生产整合为规模化经营,实现了从私营手工业到国营企业的转型。合营后,张小泉的生产技术、原料采购和销售渠道得到统一管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刀剪行业的标杆企业。

在国营体制下,张小泉不仅延续了剪刀核心产品,还拓展了家庭用剪、美容美发工具等品类,产品被列为出口的重要商品,成为杭州乃至新中国轻工业的代表性品牌。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