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里的弦外之音
作者 常菁圃
发表于 2025年5月

“咱们挣的还是小头,利润很薄。年产量将近32万~33万把,但卖出去总价也就6.5亿元左右。”王金堂说,“人家挣的才是大头。”

王金堂是金鸣乐器创始人,也是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会长。20世纪80年代,他和一批确山人到北京打工,第一次接触到西洋乐器小提琴。当时,中国提琴制作刚刚起步,生产企业从北京、上海辐射至内陆地区。

乐器是小众品类,提琴更是“小众中的小众”。高端市场由专业制琴师开办的工作室把持,低端则有江苏泰兴黄桥盘踞。而确山师傅,还在中高档市场中找自己的位置。

一批来自中原腹地偏僻县城的农民,从学徒一路做到提琴制作大师,开办工厂,承接海外代工订单。据王金堂介绍,确山现有提琴企业144家,生产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斯及相关配件,产品远销意大利、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号称占据中高档手工提琴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即便确山的名号在海外响当当,但利润却有限。通过展会获得订单,确山的提琴流向下游,层层经销走向全世界,价格已翻几番。王金堂称,小提琴出厂价2 000元左右,国外零售卖6 000元至7 000元,“这个差距很大”。

“机器做出来的提琴没有灵魂”

从驻马店高铁站出发,坐出租车一路向南,行驶40分钟,就能看到“确山提琴产业园”几个大字,几家规模较大的工厂坐落在此。

H公司是确山规模最大的制琴企业,老板就是最早一批在北京办厂的确山人。如今有制琴师傅将近200人,年产量5万把左右。“我们的客户很多,美国二三十个,其他国家也有。”

确山提琴,也不过40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确山人到北京学做提琴。90年代,国营提琴厂纷纷倒闭,掌握制琴手艺的确山人出来单干。因为人手不够,更多确山家乡人被传帮带,加入了这个行业。

2008年,通州马驹桥地区还有80多家确山人开办的提琴厂、2 000多名确山制琴师傅。他们在北京发展多年,积累了很多国外客户。2017年左右,确山人整体回迁,将制琴技术带回家乡,在驻马店市确山县集聚。

今年春节后,笔者前去调研,H公司的总经理郭欣正在处理年前订单,安排工人生产发货。办公室的木质桌上,一摞摞打印加手写的纸张,记录着每个订单的型号、数量,“收货地”一栏几乎覆盖全世界。

提琴早期服务于宫廷贵族,18世纪末逐渐走向大众化,进而催生了工业化生产。直到今天,工业化与工作室两种模式并行。在提琴圣地意大利克雷蒙纳(Cremona),家族传承的制琴师耗时数月乃至一年制作一把小提琴,才是大众对此的普遍想象。

早在2007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乐器生产与出口量世界第一的国家,称得上“世界乐器,一半是中国制造”。而确山,一个不到40万人口的小县城,高峰期年产提琴40多万把。

这里没有闻名世界的地理名片和业内大师,生产线隐秘散落在县城村庄的各个角落,演奏着流水线生产和精细化制作交织的无声乐章。确山制琴师傅粗糙变形的手,与陈列柜里散发透亮光泽的提琴,成为全球化时代鲜明的对照。

只有在提琴产业园,目睹工人和提琴的亲密接触,才能意识到这是一个由人构成的产业。工厂会按照制琴工序分为不同生产车间,员工每天固定上下班,工作8个小时,计件付酬,“他们自己就会多干一点”。

产业园之外,中小规模的工坊隐没在确山城郊及竹沟镇一排排低矮的村民自建房中。“都是亲戚,刚才那一家是我姑父的。”一位提琴厂老板随手指向一栋三层楼的小院说。没有牌匾的外观与农村住房无异,房门半掩时,院子里堆叠的木材块才显露出不同。

本文刊登于《商界》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