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当AI大模型浪潮将人形机器人推向风口之巅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在2020年初之际,一位投资人已经悄然在机器人赛道布下重注。如今,随着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宇树”)和机器人产业的爆火,我们及时联系到了投资人赵楠。作为Seven Up Capital创始合伙人、前祥峰投资中国区合伙人,赵楠亲历了摩拜单车、地平线等明星项目从0到1的爆发。近日,《商界》杂志独家对话赵楠,深度解码其投资宇树的底层逻辑,剖析这家明星企业从技术突围到生态构建的成长密码,希望能为创业者和从业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赛道卡位 为什么是机器人?为什么是宇树科技?
《商界》杂志:您从2018年就开始系统性扫描机器人赛道,但直到2020年才出手投资宇树。当时的判断点是什么?
赵楠:早期机器人项目普遍存在两大现象:一是场景窄化,比如酒店送餐机器人只能替代传菜员,市场天花板极低;二是技术空心化,许多公司用现成传感器和开源代码做出的产品,缺乏核心壁垒。2018—2019年期间,我看过农业无人机、水下拍摄、酒店机器人等多个项目,发现它们要么依赖渠道铺货(如某酒店送餐机器人公司靠代理商拿下多家酒店订单),要么只是自动化设备而非真正的智能体。当时我觉得要投,第一不投“大玩具型”消费产品,第二不投缺乏技术复用能力的单点场景。直到2020年接触宇树的四足机器人—它既不是玩具,也不是功能固化的工具,而是一个可搭载机械臂、激光雷达等模块的“移动智能底座”,因此,能够想象,宇树未来的潜力很大。
《商界》杂志:您是在怎样的契机接触到宇树初创团队的?
赵楠:最初接触宇树科技是在2020年4月,当时一位关注机器人赛道的投资同行向我推荐了他们的项目。宇树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第一次走进宇树团队在杭州的办公室时,能明显感受到一种混合着机油味和代码气息的“硬核感”。工位上散落着不同版本的机器狗,角落里立着几台正在调试的机床,这完全打破了我对机器人公司的刻板印象。当时我就意识到,这支“硅谷车库范”的团队对机器人的态度不是玩票性质,而是真正在死磕底层技术。
《商界》杂志:对于宇树创始人王兴兴,您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赵楠:第一次接触,聊了不到两个小时,王兴兴给人感觉不一样的点在于,他对其他话题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一谈到机器人他就两眼放光,有种沉浸在技术世界里的纯粹,让我联想到早年的马斯克。王兴兴一开始并没有做“人形机器人”的打算,他认为这存在“恐怖谷效应”。但生成式AI浪潮令这位年轻的创始人迅速转变了看法。最直观的感受是,王兴兴也是一个有自己的技术信仰的人,当时问他,公司名字为什么叫宇树(uni-tree),他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构想。宇树,直译过来叫作宇宙之树,作为一个漫威影迷和技术型人才,他想用技术和产品去构建一个自己的心中的机器人宇宙,从一棵树慢慢培植出一整片科技森林。
《商界》杂志:当时如何预判其技术的商业化潜力?是否担心团队“技术宅”属性可能忽视市场需求?
赵楠:宇树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中国产业链优势的深度整合。通过自主研发关键零部件,宇树重构了供应链体系—上游供应商角色从提供成品部件转变为供应基础材料,有效压缩了中间环节的成本溢价。在非标零部件领域,宇树从创立初期就建立了自主生产线,实现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把控,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显著提升了技术迭代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2020年,宇树已经有很多商业客户了,不过大多集中在海外。2022年去宇树自有工厂参观,宇树公司团队自己买了相关的开发模具,可以做一些柔性的供应链生产,开发核心零部件。
对于投资人而言,市场需求的背后,产品迭代速度和效率是衡量团队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尺—包括技术认知深度、执行落地效率和持续创新能力。我们在早期评估过程中发现,部分团队虽能打造概念机型,但缺乏持续迭代的实证能力,这类项目往往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