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我端详这些照片,我都会问自己,我看到的有多少是来自城市本身,又有多少是来自摄影师专注的眼睛呢?”
—— 奥尔罕·帕慕克

在名为《阳台》(Balkon, 2018)的摄影集中, 奥尔罕·帕慕克(OrhanPamuk)用 467 次快门,记录下伊斯坦布尔的光影——橘粉的晚霞,奥斯曼帝国的落日余晖,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潋滟水光,过往的船只,漫天海鸥与星点灯火。阳台,是帕慕克铅字与胶片的交汇空间,同样在这里,他写出闻名遐迩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İstanbul: Hatıralar veŞehir, 2003),这本影与字的散文集。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帕慕克描述“这里(阳台)可以俯瞰老城区。这里的风景在伊斯坦布尔或许是首屈一指的…… 我的书桌就对着这片风景”。2
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中,帕慕克自称为“图像作家” 3。 他写道,“当我准备将思想转化为词语的时候,我努力像过电影一样具像化每一个场景,并将每一个句子具象化为一幅图画”4 。而他也同样是一位视觉性的读者,他写道,“一旦文字映入脑中,你的脑子便能自由地寻找可帮助记忆的图像”。他致力于实验性作品的创作,将小说作为其艺术实践的场域。他的作品中常常散落着黑白摄影、版画作品、手绘插画、历史文献剪影等碎片,宛若拼接艺术作品集。
在从事文学创作前,他曾长期流连于绘画、建筑与艺术创作。他自幼学习绘画,能够熟练地创作油画与素描,他模仿法国画家莫里斯·尤特里罗(Maurice Utrillo)的风格创作,描绘博斯普鲁斯海峡与伊斯坦布尔的城市风光。他一直渴望成为一位职业画家,但在父母认为“在土耳其当画家根本没有出路”5 后,帕慕克最终选择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修习建筑学。1973 年,帕慕克作出前半生最重要的决定,他决定放弃研习多年的建筑艺术,转到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新闻系学习,自此开始了其文学创作之旅。他说“我既利用文本,也利用绘画,相信过去的历史如果被赋予足够鲜明的想象,就能为小说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