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魔方里狂欢
作者 刘东
发表于 2025年5月

刘东

《摄影之友》总编辑

这个五月,阳光像是喝醉了的酒鬼,跌跌撞撞地洒在大地上。我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梧桐树影子在地上摇晃,恍惚间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时候我总爱用手掌在阳光下比画,看着手指的影子在墙上变成各种奇怪的形状。如今,这些光影的游戏已经被装进了口袋里的小盒子,被我们称作“手机”的现代法器。

一场关于光影的远行

这个季节的阳光特别慷慨,像是一个温柔的老艺术家,不厌其烦地为每一片树叶、每一朵云彩打光。我认识一位老摄影师,他常说:“北京五月的蓝天,太让人向往,就像是上天送给摄影人的见面礼。”确实如此。相比于北方,南方温婉多雾,清晨的薄雾里,江南的小镇仿佛浸在一碗温热的豆浆里,烟雨朦胧间,那些黑瓦白墙就成了水墨画的一笔。而在西北的戈壁,阳光像是被放大了无数倍的探照灯,把每一粒沙子都照得熠熠生辉。

我常想,这些年大家的生活好起来了,不再为温饱发愁,却开始为拍照发愁。景区里的人们扛着长枪短炮,手机支架像是雨后春笋般竖起来,为了抓住那一瞬间的美,甚至不惜在寒风中等待日出,在烈日下守候晚霞。这种执着,就像是老家那些守在田间的农民,等待着庄稼抽穗、开花、结果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艺术市场的魔幻现实

说起艺术市场,这简直比小说还要魔幻。五月里,上海和北京两场摄影盛会轮番上演,一个谈艺术,一个谈器材,倒像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既见证了这个时代的繁华,又折射出某种虚幻。

在上海影像艺术博览会上,一张照片可能卖出几十万的天价,而在街边,年轻的摄影师还在为一单收 20元讨价还价。在北京 P&E 摄影器材展上,最新的相机镜头价格能顶得上一辆小汽车,可是真正能拍出好照片的,往往是那些拿着老相机的执着之人。这让我想起了大理三月街的市集,有人在卖金镶玉,有人在卖红薯干,可最后香飘十里的,偏偏是那个卖烤红薯的小摊。

口袋里的魔术师之战

说到现在的手机,简直比当年的孙悟空还要厉害。OPPO、vivo、小米、三星,这些品牌推出的 Ultra 旗舰机,像是在斗法一般,你说你能拍月亮,我说我能拍银河。这些装在口袋里的魔术师,带着几亿像素的眼睛,装着会思考的芯片,却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照相馆里的老师傅,他用一台破旧的海鸥相机,拍出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这些 Ultra 手机也确实厉害,能让普通人随手拍出大片感,能让夜晚亮如白昼,能让远处的风景近在眼前。但有时候我在想,当拍照变得太容易时,我们是不是反而忘记了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手机里存着几万张照片,却很少去洗印一张放在相框里,细细品味。

光影之外的思考

在这个五月的狂欢里,我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艺术的繁荣,更是一个时代的变迁。那些用手机拍照的人们,那些在展会上谈论艺术的评论家,那些为器材争得面红耳赤的发烧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这个时代的影像史。

但我始终相信,无论用什么工具,最重要的还是拍摄者的眼睛和心灵。就像种地的农民,再好的农具也代替不了他们对土地的理解;就像写作的人,再好的笔也写不出真情实感。

五月的光,照亮了技术与艺术的盛宴,但愿它也能照亮每个人内心对美的渴望。毕竟,相机再高级,也只是记录生活的工具;照片再完美,也不过是时光的驿站。真正的摄影,应该是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用光影去诉说那些难以言表的故事。

这个五月,就让我们放下对设备的执念,带着最初的好奇心,去发现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感动吧。毕竟,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在心里。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