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品菀 在角色与自我间探寻表演的“劳动哲学”

表演者的“劳动精神”:三位一体的创造哲学
“演员这一职业所承载的‘劳动精神’,在我看来,是身体力行、情感倾注与智慧凝练的三位一体。”龚品菀的这句话道出了表演艺术的本质。当观众为银幕上某个瞬间动容时,很少想到那可能是几十次重复拍摄的结果——在极端天气里保持情绪连贯,为一句台词反复调整微表情,甚至为3秒钟镜头学习3个月专业技能。
龚品菀特别提到自己饰演厨师角色的经历:“我专门去餐馆后厨学习切菜和颠勺。”学习的过程谈何容易,手指被刀刃划伤也不停练习,直到动作看起来像从业10多年的老师傅。这种近乎偏执的投入,源于她对“劳动精神”的独特理解:“我们不仅是‘创作者’,更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劳动者’。背台词到凌晨、反复揣摩角色的心理逻辑、为一个镜头重复几十遍动作……这些看似‘光鲜’背后的付出,才是演员职业的真实底色。”
角色塑造方法论:从文本精研到心理延伸
龚品菀的角色准备流程堪称系统化的学术研究。她将创作过程分解为4个严谨阶段:文本精研阶段会标注潜台词、情感转折点等隐藏信息;人物塑造阶段连“袜子颜色”这类细节都不放过;现实取材阶段可能深入工厂车间体验生活;心理延伸阶段则通过撰写角色日记来构建完整人格。
“有次我演了一个抑郁症患者,我连续两周记录‘角色’的每日情绪变化,甚至影响到自己现实中的生物钟。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时尚北京》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