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口 从千年商衢到时尚地标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基因解码
作者 潘奕乐 吴晓寒
发表于 2025年5月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法海寺壁画艺术馆
古道晨曦
模式口春节活动

驼铃古道焕生机,百年古刹藏天工

模式口古称“磨石口”,因盛产磨刀石得名,自明清时期便因京西古道的商贸地位闻名。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街区内拥有法海寺和承恩寺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田义墓和第四纪冰川馆2处市级文保单位,以及3个区级文保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2处。老舍先生笔下《骆驼祥子》的原型故事亦诞生于此,为其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底色。2021年9月,历经修缮改造的模式口正式开街,迅速成为京西网红打卡地,2025年3月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模式口街区的更新以“文物保护”为核心,通过空间重塑与科技赋能,将“驼铃文化”“磨石记忆”等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时尚叙事。街区东入口的驼队雕塑与第二过街楼遗址的光影投影,利用数字技术再现古代商旅场景,夜间投影的动态驼队影像成为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景观。万泉寺遗址公园的灯光秀更以沉浸式体验重构历史记忆,使游客在光影交织中感受古道往昔的繁华……法海寺壁画的活化利用,更是其中典范。明代的法海寺壁画作为“国之瑰宝”,与莫高窟壁画、永乐宫壁画并称“中国三大壁画”。全殿共9幅壁画77个人物,大量使用“沥粉堆金”的方法,使得其“悉涂金碧,光彩炳耀”。为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更好地保护、传播法海寺壁画艺术,街区特别打造了法海寺壁画艺术馆。艺术馆运用数字化技术展示法海寺壁画艺术,通过高清显示巨型屏幕原比例还原壁画,放大、拉近,看清局部细节,引入国内外近百个文物、石窟资料,音画同步讲解,深度解读法海寺壁画。模式口以文物保护为核、科技赋能为翼,将历史符号转化为沉浸式文旅体验,让法海寺壁画等文化遗产在数字重构中焕发新生,既守护了京西文脉基因,又激活了老街区的现代活力。

本文刊登于《时尚北京》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